北京治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4/8744646.html
概述
吴茱萸汤,经典名方首之五。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用量
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重要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小论
吴茱萸汤是传统的中药,它具有的作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消化道的疾病,比如出现腹痛、反酸、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都可以用吴茱萸汤进行调整和治疗。吴茱萸汤对于头顶出现的头痛,又称为厥阴性头痛,效果非常的理想。对于出现腹泻、烦躁、手脚发凉,也是吴茱萸汤的适应症。吴茱萸汤对于妊娠期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的眩晕等。吴茱萸汤需要医生在临床进行辨证治疗,这样才能合理地应用吴茱萸汤解决患者的疾病。
药理作用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通过抑制胃运动和解除胃痉挛而有利于缓解多种原因所致的胃痉挛性疼痛,也是其具有明显止吐作用的机理所在;吴茱萸能减少胃液分泌和降低胃液酸度,同时吴茱萸中的喹诺酮生物碱还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因而具有抗溃疡作用;临床应用吴茱萸加用生姜同服止吐作用增强,与大枣、人参组成吴茱萸汤其止吐作用更强;吴茱萸水煎剂对小肠活动表现为双相作用,即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性收缩活动,这种作用有利于调整异常的肠道运动。臣药生姜浸膏、姜辣酮及姜辣烯酮混合物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能减轻前庭系统所致的眩晕和恶心症状;生姜煎剂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可显著抑制胃黏膜损伤和防治胃溃疡;弱化胃蛋白酶和显著抑制胰酶,降低其对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功能;6-姜辣烯酮及6-姜辣醇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佐药人参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具有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加心肌收缩指数,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吴茱萸煎剂具有显著抗心肌缺血作用,可减少肌酸肌酶(CK)及LDH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NO含量和浓度,扩张冠状动脉,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吴茱萸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机制如钙拮抗作用兴奋β受体、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等多种机制而具有显著的扩张周围血管、降血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吴茱萸煎剂能抑制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长度和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臣药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有强心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并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生姜还能抑制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及PGI2的合成,对ADP、胶原等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佐药人参对心脏能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脉血流量而具有抗心肌缺氧作用,其所含人参皂苷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同时抑制血浆中肌酸磷酸肌酶活性,使PGI2/TXA2的比值降低,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加重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Rg1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由于人参的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活性,所以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人参的这些药理活性,常因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人参能扩张冠状动脉、脑动脉、椎动脉、肺动脉,改善这些器官的血流量;人参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人参可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又可使低血压和休克病人的血压回升;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防治作用,并能增强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吴茱萸汤动物实验证明其能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输出量,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流态离散聚集的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网交集数。该方剂的这些作用有可能对神经性头痛起到治疗作用。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具有镇静、镇痛和升高体温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胺及吴茱萸内酯;吴茱萸能显著增加大脑皮质运动区脑血流量,对抗利血平化伴局部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偏头痛,调节血及脑中5-HT的过度降低,提高痛阈;抑制脑内炎症性刺激物升高。臣药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和抗惊厥作用。佐药人参能促进脑组织蛋白质及RNA的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NA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和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改善脑供血、供氧,使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产能,从而具有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通过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平衡,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提高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这些作用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人参皂苷能显著增强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脑血流量,减少钙沉积,减轻脑水肿;人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增强作用必定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解热、促进代谢作用,同时具有允许作用,从而可进一步协调其他激素发挥作用,而使机体各项机能恢复平衡;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性激素的分泌及性器官的发育;能增强甲状腺功能,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大枣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吴茱萸水煎剂及醇和醚提取物能杀灭猪蛔虫、蚯蚓及水蛭,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幽门螺旋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堇色毛癣菌、同性心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及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本方的各味药研究中,有明显抗炎作用的药不多,但是君药吴茱萸水煎剂灌服小鼠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郭炎性肿胀,降低乙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说明该药在镇痛同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生姜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姜辣醇、姜辣烯酮等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基等自由基,显著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肝组织MDA产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损伤作用。人参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具有抗应激作用,肾上腺皮质兴奋和增强必然导致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因而可以认为人参有间接抗炎作用,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单核细胞分泌IL-1、IL-6的能力显著下降;人参还能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提高SOD及CAT活性,清除自由基;人参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均有增强作用,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T、B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使血清IgM、IgA、INF-γ、IL-2水平升高。大枣多糖可提高血中SOD、CAT活力,降低脑、肝、血浆中的LPO;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增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INF-α、IL-1、NO的功能。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人参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人参不仅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历史沿革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毫升,水毫升,煮取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汤
处方: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毫升,煎至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临床应用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肝血不充者加当归、阿胶;气滞郁结者加柴胡、香附。日1剂水煎服。治疗神经官能症例,病程半个月至1个月者42例,1个月至1年者49例,1-5年者6例,5-10年者2例,10年以上者1例。有明显精神刺激者93例,原因不明者7例。结果:临床治愈51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疗程最短者9日,最长者84日,平均疗程21日。11例无效患者中,有9例病程在7年以上。
又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32例。其症多伴有干呕、吐涎沫、手足逆冷、胸满烦躁等肝胃虚寒之症状。结果:痊愈28例,无效4例。一般服药3剂后,始见效果。
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同年6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明确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申请上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