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愿去海边捡

贝壳,在我们现在看来,它不过是海边随处可见的一种,具有美丽外壳的物件。但是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却成为了全国通用的一种货币形式。在那些黄金、白银被人类发掘之前,人们往往通过贝壳来进行商品之间的交易。

其实这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我们来观摩如今的汉字。凡是跟钱财有关的,大多都会带有"贝"这个偏旁。像"贷","财"等。我们知道,诸如这种可以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之间存在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纳为一般等价物,但是一般等价物它本身就有特殊性,而并不像贝壳那样随意就能被人发现的。

倘若贝壳是这样的"特殊物品",那为何人们不到海边去多捡一些回来,从而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呢?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要知道当时的交通运输什么的都非常的困难,陆地上的人如果为了这些贝壳特意去海边捡的话,就会浪费掉很多的人力物力,甚至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所以对他们而言,贝壳也算是稀有物品了。而对于海边的人,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的贝壳,但是他们并没有交换的产物。

一般的商城大多都在中原地区,当时的海边发展也没有那么快速。所以他们也只能将贝壳同那些专门收购贝壳的商家相互交换。这些商家大多都来自于中原地区,他们在过来的路上就已经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了,所以为了弥补这个中间所消耗的差价,贝壳对于这些生活在海边的人而言,他们所能拿到的也就仅仅只有他们劳动的成本价了。

所以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对于当时,贝壳也就没有那样神奇了。有些人没有贝壳,有些人拥有很多贝壳却没有能力出售它们。

况且同当时的生活发展水平来看,贝壳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物品,用它来作为中间等价物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贝壳它的种类也是有千千万万种的。所以当时对于不同的贝壳他们的价值规划也就不一样。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那些能成为货币的贝壳,都是属于贝壳种类中的稀有物品。

类似于虎皮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环纹货贝等,这些种类的贝壳,就像我们对稀有野生动物的品种那样的认知一样。由此看来,贝壳能作为当时的一种货币形式,想必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与探索所得到的吧。

当然毕竟是一种货币形式,自然也不能将那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贝壳就直接进行商品交换了。那些商家拿到贝壳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需要交付给相应的工厂,对那些贝壳进行一定的打磨、改造,有的为了便于携带这些东西,就在贝壳之间钻一个小孔,用绳子将贝壳串起来,这样的贝壳在当时被称作贝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里面的"朋",就是源于贝币。在商代的时候,海贝五枚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在那个时候,倘若有好友上门来做客,主人用一朋贝币去买食物用来招待客人,就表示他对这个朋友很是尊敬,注重。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对钱币的样式也在进一步的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圜钱、刀币、布币,再到后来的铜钱、交子等等。货币的形式在改变,但是人们心中对它的定义却未曾变过。

不过根据资料显示,在17世纪的时候,有人发现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依旧在使用贝壳这样的货币形式。贝壳的生命形式如此顽强,也真是令人为之感叹呢!

参考文献:《资本论》《财经大辞典》《论语》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zf/8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