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城郊,有3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
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年7月18日,与在当地砖瓦厂打工的杨运洪(已去世)和刘光财,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玉石。后经考古专家发掘,在一个不大的土坑里,藏有金器、玉石、青铜等各类器物近件。因器物几乎为古蜀人祭祀所用,该土坑被命名为一号祭祀坑。
20多天后,一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在离一号坑约20米的位置,同样为了取土烧砖,杨永成挖下一锄头,碰到了一个青铜面具。二号祭祀坑发掘出文物多件。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红星新闻找到当年无意中发现“宝贝”的农民工,讲述他们与三星堆的故事。
刘光财
我是“活宝”挖到了宝藏
在南兴镇三星村土生土长的刘光财,并不清楚自家附近的文物挖掘史。但老人有关“宝藏”的传说,则是从小就印在了脑海中。“从小就听老人讲,附近埋有宝藏,很多外国人都来挖过。”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会挖到“宝”。
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广汉南兴镇第二砖瓦厂的民工刘光财,杨运洪和其他工人一道在三星堆附近取土。
“天气热,我们都是打的光膀子。”刘光财回忆,7月18日上午,他和杨运洪一组在取土,当时他们深挖“排沟”方便取土。“排沟要挖两米深,这样方便大量取土,那天上午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就挖到骨头。”刘光财介绍,挖到骨渣后,他还嘀咕“那个埋人,那么深。”
天气炎热,两人早已汗流浃背,两人继续往下挖,这时,锄头底下传来脆响,迸出火花子,以为挖到了石头。
“挖到东西了!”刘光财停下手中的活,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原来挖到玉石了,有人开始商量如何分这些宝藏,有一名工人连忙跑到米外的三星堆工作站报告。
当时驻扎在砖厂整理出土陶器器物标本的四川省考古队领队陈德安、副领队陈显丹闻讯随即赶赴现场。意识到重要性,两人一面协调当地政府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将此事上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作为发现者,刘光财和杨运洪作为民工参与前期发掘。“工资一天两块钱,在当时还是算比较高的了。”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坑内的器物陆续开始面世,动物骨渣、陶器铜戈、玉石残块……文物的密集程度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
刘光财在自家地里劳作
“来看稀奇的人多得很,白天跟赶场一样热闹。”刘光财介绍,为此,当地警方还派人到现场保护文物。“发现金腰带的时候阵仗更大!”
据官方统计,坑内先后清理出青铜人头像13件,经过修复整理,还有青铜人面像、跪坐人像、铜戈、铜瑗等青铜器件,以及玉器件、石器70件、陶器39件、海贝枚、金器5件。其中,村民所说的“金腰带”,后经整理,是一根长达一米多、重1斤的金杖,是同时期国内发现的最大金器。由于坑中器物多为祭祀所用,这个坑也就被命名为一号祭祀坑。
刘光财介绍因为发现一号坑,他和杨运洪分别获得了50元的奖励,“相当于干一个月的工钱了。”8月上旬,一号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基本完成,他们还参与了二号坑的发掘。
作为亲历者,刘光财总会不厌其烦的为朋友和后人讲述他“挖宝”故事。“给孙子讲故事的时候,我给他说‘我是活宝,挖到了宝藏。’他们都喊我活宝。”
刘光财讲述当年挖“宝”往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游客多了,周边不少农民成了受益者,开咖啡馆、农家乐、自助烧烤,刘光财的儿媳妇在三星堆遗址附近开烧烤店,生意还不错,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当时,就有不少人前来订餐。
偶尔,他也会带着家人到三星堆博物馆看看。“里面还有我们的照片,看看自己挖出来的文物,心里头还是高兴。”说起此事刘光财一脸笑意。
三号坑即将开始发掘,再一次勾起了74老人的思绪。“我老了,考古队不得请我了,有机会我还是想去看看。”
杨永成
那是国宝,拿了脱不到爪爪
一号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基本完成,当众人还没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时,一个更大的惊喜又被“挖”出来。
记者采访杨永成时,老人家正在田里收谷子,利用劳作的间隙,老人讲述了当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杨永成正在田间收谷子
三星村杨永成看到别人挖到“宝藏”非常羡慕,但,他万万没想到,他发现的二号祭祀坑,埋藏的器物比一号坑还要多!
年8月14日上午,天气依然闷热,杨永成和温立元光着膀子取土,在一号坑不远处,杨永成正用锄头一挖,却和平时感觉有点不一样,不是松松软软的,更是像碰到石头那样的硬物。“当时上午11点在,我打槽子(挖排沟)挖到铜耳朵。”杨永成赶紧用手刨开泥土,一个青铜面具出现在杨永成面前。和一个月前挖出的青铜面具一模一样,没敢再挖下去,杨永成又把土埋了回去。
杨永成找到和他一组的温立元说:“挖到宝贝了,不要声张,我们回去吃了饭再来。”
面对这样大的诱惑,回家路上,两人也曾动摇了。“要不我们悄悄挖起来分了!”“不得行,那是国宝,拿了脱不到爪爪。”最终,两人一致决定“文物是国家的,马上报告。”
吃过饭,两人早早来到现场,主动到三星堆工作站报告发现文物一事。
令杨永成,温立元开心的是,考古队邀请他参与发掘工作,一个小时2毛5分钱,一天工作8小时,2元钱,这比砖厂的轻松多了,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钱。杨永成介绍,当时,他们在砖厂挖土、运土,每立方能挣7角钱。辛苦挖一整天,也只能挣2块钱。“坐在坑边,看他们挖文物,偶尔刨刨土,工资按小时算。一个小时2角多,比砖厂安逸。”
随后,和大立人像一道,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一批旷世神品也相继出土,二号祭祀坑共出土文物达多件,还有海贝约4多枚。
此后,三星堆遗址保护区划定并被列入首批36处国家重点大遗址名单,一系列的保护法规和规划也相继出台,区域内的砖厂、液化气站亦被搬迁。
因为主动报告,杨永成、温立元都获得了考古队元的奖励,还被邀请押送文物,到成都旅游了一圈。老人介绍,当时猪肉也就几毛钱一斤,元可以买头大肥猪了,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也有几千块钱。
杨永成讲述发现二号坑往事
除了当年的百元奖金,30年来,杨永成经常会被邀请免费参观三星堆。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他还作为特邀嘉宾,为穿越三星堆遗址的长跑比赛鸣枪发令。“当时喊我去讲话,我确实紧张,喊我鸣枪我到不虚。”
“专家没挖到,外国人没挖到,我们几个农民拿锄头就挖到了,也算见证了奇迹。”杨永成回忆起那一锄头不无感慨,他认为,这可能就是缘分。今年77岁的杨永成,每每向人提起此事,都自豪无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王明平
-推荐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