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城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

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Since4thMillenniumBC)

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人类出现以来,99.9%的时间都以狩猎--采集为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逐步暖化,人类开始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从此,人类社会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在西亚、北非、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发展出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周边地区施加影响,也引发了相应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互。

距今年前后,进入全新世大暖期的盛期,气候和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口激增。也就在这一时期,西亚和东南欧出现了两个冶金产业中心,金属工具和武器的普及,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也加速了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由于地球区域环境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加之人口压力的突显,使得各族群和社会集团的竞争更为激烈,资源的掠夺和领土扩张引发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互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一点在在欧亚草原东部的西伯利亚西南部和中国的西北地区表现的尤为充分。

西亚和东南欧的两个冶铜业中心

欧亚草原东部

欧亚草原东部-西南西伯利亚的地理范围(图中白色圈内部分)

近东地区悠久的文明对周边产生了强烈影响。公元前年以降,在里海以东、KopetDag山脉以北的中亚南部出现了以JeitunCulture和KelteminaeCulture为代表的两个著名的绿洲文明。前者位于里海的东部,受近东地区影响颇大,特点是流行红色陶器和彩陶装饰。后者自身特色突出,流行颜色灰暗的灰褐、灰黑陶,流行刻划压印几何纹装饰。

JeitunCulture和KelteminaeCulture的地理范围示意图

公元前年以降,KelteminaeCulture的一部分开始向东北一带迁徙。与此同时,分布在乌拉尔山以西的叶纳亚(土坑墓)文化也开始向欧亚草原东部扩张。这两大族群相继进入西南西伯利亚以后,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北部、新西伯利亚奥布拉斯特以南及鄂毕河地区(包括米努辛斯克盆地)碰撞出一个以装饰刻划压印纹圜底罐为代表的新文化。

俄罗斯学者研究认为,西南西伯利亚大草原及部分森林草原于公元前4千纪前半叶进入红铜时代。在此之前,这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不多,规模也很有限,而且多半为季节性聚落。进入红铜时代以后,遗址数量大大增长。这一变化与外来族群迁入导致产业构成变化和农业发展刺激的人口增长有关。

考古证据显示为阿尔泰西南和东哈萨克斯坦一带出现了以定居村落、临时营地、墓葬和窖穴组成的大型遗址群。其文化特征表现为:流行尖底和圜底造型的陶器,表面装饰压印锯齿纹、阶梯纹和阶梯篦划纹;生产工具和武器有穿孔石斧、扁斧、刀和骨标枪等。死者流行仰身直肢葬,头向东或东北。俄国学者将此类遗存命名为鲍里什梅斯卡红铜时代(BolshemysskEneolithicCulture)文化。碳十四检测年显示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千纪后半叶至公元前3千纪。

直肢葬示意图

鲍里什梅斯卡文化是当地土著与来自中亚南部、西南部的KelteminaeCulture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有部分成员来自戈尔内-阿尔泰的阿凡纳谢沃(Afanasievo),后者还带来了畜养和冶炼红铜的新技术。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表明,这个新文化的居民属蒙古人、印欧人长期融合而成的混血变异人种类型。

到了公元前3千纪的后半叶,西南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这个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以叶鲁尼诺(Elunino)文化为代表。这个时期,尽管还孑遗有很少的鲍里什梅斯卡文化因素。但整体物质文化风格大变。如陶器几乎全部变为平底造型的大口罐,器表饰压印水平线条纹或波浪纹、阶梯纹、篦梳纹或锯齿纹。出土大量石质或骨质生产工具,还发现石范、石雕、权杖头、指挥棒和青铜装饰品等。其中,青铜铸造和骨雕加工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死者流行向左侧屈的埋葬方式,头向东或东南。墓坑内常见有用火烧烤或播撒赭石的现象。

屈肢葬示意图

叶鲁尼诺文化的形成也是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末,新的一拨来自东地中海地区的印欧人种迁入西南西伯利亚,这批移民大半为25-30岁的男性。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证实,叶鲁尼诺文化居民的体质形态为蒙古人种向印欧人种转变的混合渐变型,但有很多女性头骨还保留着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

特别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5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