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是发行于北宋时期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货币流通,称为“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印刷技术有重要意义。
“交子”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诞生于中国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言:“中国在唐代以前可称为古代社会,自宋代起至现在可说是近代社会。”关于宋朝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很多历史学家都有共识,宋朝的商业信贷、冶金煤矿、制造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均相当发达,商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拥有财产权的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渐成气候。
作为一个多年前的帝国,宋朝保持着很多古代社会的特点,但也发展出一些现代社会的雏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巅峰”,恰恰不是其古代性,而是因为其现代性。纸币就是宋朝伟大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相比毫不逊色。作为造纸和印刷的发源地,纸币诞生于中国也是顺理成章。
说起中国钱币,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称量货币、铸币,直至今天纸质货币的广泛使用,中国的钱币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交子”,不仅是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的一大创举,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纸币的出现无疑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钱币界有专家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国家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朝廷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发行了“白鹿皮币”。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一作紫)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但是,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
元朝人写《宋史》,明朝人写《元史》,都说纸币来源于唐的“飞钱”。据《新唐书(卷54)·食货志》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飞钱”出现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当时,“飞钱”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需求量,缓和钱币的不足,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一开始只是一种私下的经济行为,不在政府管控之内。唐政府曾经下令禁止,但是行政命令无效。于是,政府干脆办起了官办“飞钱”。可是,由于各地钱币的短缺,商人在官办“飞钱”中常常不能及时兑现,所以信誉度很低。后来政府贴钱“飞钱”,开始每一千钱多给一百,无人响应,再后来对半倒贴,一千给一千,仍然没有起色,最后是不了了之。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当时益州有80余户柜坊。“交子”最初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即代金券。存款人把现金(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桑树叶做的纸质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桑树叶纸)就是“交子”。“交子”是四川土话,就是票证、票券的意思,字面上有交合之意,也就是“合券取钱”。
北宋政府发行的“官交子”共分十贯、五贯、一贯、五百文等几种,券面印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故事,如诸葛孔明羽扇指挥三军、孟子见梁惠王、尧舜垂衣治天下等,图案精美,对于研究我国的版画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为了安全防伪,北宋政府用红、蓝、黑等色印刷“交子”,套印图案用“屋木人物”组成,外做花纹边框,图形复杂,造假者不易模仿,并使用官方印章。因此,在世界印刷史、出版史上“交子”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最早出土的“交子”钞版早年流失国外,为日本人所收藏,最初发表在《东亚杂志》上,国内只有印版拓片图,图上无钞名,定性待考。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块“交子”印版的拓片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字样,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成袋的包装物以及3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
探究原因:诞生于北宋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会在北宋时期产生纸币呢?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总的来说,“交子”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交子”起源于唐朝的柜坊。柜坊出票据在市面流通转让,商人以现钱交易不便,将钱存于柜坊,换取票据。演变至宋,柜坊变为“交子”铺,组织同业工会,最后被政府接收发行。当时,商品贸易中产生的“赊”卖现象:“商贾贩卖,例无现钱,若用现钱,则无利息,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这些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交子”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交子”演变的“飞钱”,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据《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记载:“‘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因铁钱重而引发“交子”产生。这种说法以李攸《宋朝事实》中“川蜀用铁钱,小钱每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既难携持”为据。北宋初期,商家在进行商品交易时,往往是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则专用铁钱。中小地主及商贾,买卖交易需要携带大量货币。但是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不方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2.5公斤,中钱11.5公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公斤,要用车载。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因此,他们私下里采用一种互相认可、轻便且价格明了的东西来替代大堆的铁钱。而且,当时全国的货币并不统一,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能通用。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钱少而产生“交子”。《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当时,北宋政府经常受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急需要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赤字。当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技术上足以支撑纸币的印制。
不但“交子”诞生于北宋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交子”出现在四川也是历史必然。
当时,川蜀地区出现严重钱荒。宋太祖即位之初,为稳定其统治地区内的货币流通,曾颁布禁止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的法令,并于开宝三年在雅州设钱监铸行铁钱,禁止铜钱入两川。由于铸造铁钱所耗用材料主要是铁,铁又是朝廷专营物资,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的钱荒?这既有限制问题、铸造条件问题,也有原材料供应问题。自宋灭蜀后,四川被划为铁钱区,铁钱就成为这里的流通货币,应该不是限制问题;关于铸钱的条件,包括工匠、场地等,只要原来有基础,进行恢复或增大铸造量也不难。但是,如果遇到铸钱材料缺乏,想增大铸币量就不容易了。因为李顺起义平定后,川蜀地区的经济快速恢复,特别是朝廷鼓励百姓垦荒和耕种荒废的土地,铁制农具等用铁量大增,加之铁的生产涉及社会多个行业,一时增大供应量较为困难,成了铸造铁钱的原料瓶颈。
此外,自北宋建国以来,严禁“细小杂钱”在市场流通,要求流通的货币足值,这使宋钱在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充分发挥了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于铁钱铸造严格按照形制、用料、重量等规定实施,使流通的铁钱实际价值大于名誉价值,就有了“西川用景德新铸钱将十年,以铁重,民多镕为器,每一千得铁二十五斤,鬻之直二千”之说,这又给我们提出了铸钱的成本问题:当铸造铁钱一千铁的成本就值二千(还不包括铸币需耗费的工费)。铁钱自身价值均高于面值几倍,民间销毁铸器在所难免,虽然朝廷颁布有毁钱违法的禁令,可毁铁钱铸器大有赚头,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因此,相当数量的铁钱随时都有退出流通领域并沉淀在富商大贾钱库里的可能,使钱荒愈演愈烈。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铁钱铸钱越多亏损越大。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货币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为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此外,四川的特殊地理条件及先进的造纸术、印刷术,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李顺农民起义平定后,北宋朝廷治国策略转变,特别是鼓励百姓耕种荒废的土地等政策实施,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得到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川作为西南内地与西番、西南夷、西夏等西部地区的贸易集散地,长距离商品贩运发达,蜀锦、绢帛、药材、茶叶、书籍等蜀中商品,陆路肩扛车驮,水路利用长江顺流而下,大量商品需要蜀川各区域性市场来交易。就以成都为中心区域性市场看,因这里是以多山著称的古梁州之地,同东方诸路的交通极为困难,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封闭贸易区,在河谷地带的“坝子”上形成了许多镇。这些镇依靠水路交通,成为商品交易的市场。
自北宋初年以来不断发展,到元丰年间,川峡四路镇市发展到个,占全国总数的30%。尤其是成都府路、梓州路的遂宁、利州的汉中等河谷地区,商品交换十分发达,不但以丰富的产品同川、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支援了东京特别是西北市场。因此,这个区域市场成为宋代一个重要市场,吸引长途商贩携钱来这些市场采购。在宋代,大宗交易用金银,小额交易用钱。因金银价值大,难以分割,找补困难,交易不便,铁钱数量又不能保证,使商品流通量与货币需要量发生矛盾,一种新的代用货币出现就成为必然。
总之,“交子”的产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也并非只由于钱重或钱少的原因,而是因四川的特殊社会状况造就的。正如《宋金纸币史》一书所指出的:“四川‘交子’产生于宋代货币割据格局中行使铁钱的环境中,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其币制遭受破坏。此犹如鱼离了水,无论怎样挣扎都免不了死亡之运。”
蓬勃发展:由私制到官办的身份转变
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要经历发现、发展、成熟的过程,“交子”也一样,从出现到成为广泛认可的信用货币,也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最初,“交子”由蜀地民间富商主持发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富民十六户主之。”成都等地相继出现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后来,成都16家商户联合用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支付凭证流通。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称之为“交子”,又名“楮币”。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并非货币。
由于商号恪守信用,存款人可随时兑现,加上商号所印“交子”的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为避免金属货币搬运的麻烦,商人之间在进行大额交易时,干脆直接用可随时兑现的“交子”来支付货款。这样,“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有些商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的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只是民间发行的“私交子”,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
在“交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就是张咏。
作为纸币的“交子”跟金银铜铁等铸币比,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铸币作支撑,其本身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实现在于人们信任这一纸币能够代表实际的铸币,只要信用有保证,这一纸币就能够发挥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然而,信用的维持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能力长期保证这一信用的存在。富商主持下的“交子”因为富商道德的丧失或者经济条件的变化,不久出现“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的局面,从而导致纸币不能得到兑现。信用危机的出现,使“交子”无法任由私人继续主持发行下去。宋景德年间的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改由他所甄选的以王昌懿为首的数十家商户特许经营。至此,“私交子”的发行得到政府认可。
政府逐渐掌握“交子”的运作规律之后,就改为官办,称“官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后来开始发行“官交子”。由此,“交子”成为宋朝川、峡四路的法定货币,与铁钱相权而行。“交子务”建置前后,“交子”之法大体成型。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性创举。
“官交子”最初发行时,基本上是仿照十六富商办“交子”时的形制,并在票面上加盖了“益州交子务”和“益州观察使”印记,但在发行和流通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法和制度。第一,为重轻相权,易于流转,规定了“交子”票面额等级,初时分为一贯至十贯。到宋仁宗宝元二年,改为十贯和五贯两种。第二,限额发放,每一界“交子”发行限额为贯,并备铁钱36万贯(相当于发行额的28.65%),用作“交子”集中兑付时的准备金。第三,每隔几年发行一界,兑现或期满后以旧换新,每贯依例扣下30文入官。第四,“候有人户将到见钱,不拘大小铁钱、以例准折,交纳置库收销,据合同字号,付给人户,取便行使”。“其回纳‘交子’,逐旋回抹合同历薄”,将旧“交子”销毁完事。第五,“若民间伪造,许人陈告,支小钱五百贯,犯人决讫,配铜钱界”。
北宋朝廷在成都发行的“交子”,其信用由国家作保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货币。“交子”因具有重量轻、价值大、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等优点,方便“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的商品贸易,受到富商大贾的欢迎,适应了宋代经济发展需要,为宋代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上述可以看出,尽管张咏不能算是“交子”真正的第一发明人,但他毕竟扮演了让“交子”合法化的角色,而且为“交子”的规范运作做出了贡献。
濮州人张咏从小就自信、有骨气、不拘小节,看问题做事情有独到之处。他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选举子赴东京考进士,众议首推张咏。张咏与寇准致书郡将,推荐夙儒张覃为首,众人都称赞他谦让的风格。这年,张咏考中进士乙科,出任大理评事,被分配在鄂州当崇阳乡县令。在任中,有小吏自官钱库中出来,其耳鬓中藏有一枚铜钱。张咏发现后问他,小吏不得不承认是库中之钱,张咏大怒,命杖打小吏。小吏自恃为地头蛇,对张咏这新来的县令亦不放在眼里,怒而驳曰:“一钱何至杖?即杖我,能斩我乎?”张咏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亲自仗剑斩之,落下“一钱县令”之美名。崇阳至今还流传着这个故事。
张咏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得罪了朝中一些权贵,他们在皇帝面前经常说张咏坏话。当时,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四川境乱,张咏被贬出京,出任益州知州。
王继恩、上官正奉命镇压李顺起义,但长久驻军不进攻。张咏便语激上官正,鼓励其亲自带兵上前线,并设宴为他们送行。酒宴中,一名军校说:“而曹蒙国恩,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上官正因此决定深入,逐渐取得胜利。李顺起义被镇压后,四川也相对安定下来。对于曾参加起义军的老百姓,张咏劝课农桑,回归田地,对其过去不予追究。另外,他还上言不要固定铜铁钱兑换的比例,方便地方实行。四川人民都很爱戴他:“其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
衰亡有因:疯狂发行纸币压垮了王朝
官方发行“交子”时有备用本钱,以铁钱作“交子”发行的“钞本”。最初,北宋政权对纸币的使用很谨慎,严格遵守准备金比率发行,维护了纸币的市场信用。因此,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的几十年间,纸币币值保持稳定,为大宋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交子”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交子”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北宋当局为日益增加的军事开支也在寻找办法,各种金融创新继续发酵。为了给军需提供保障,鼓励商人运输物品到边疆,宋朝当局甚至发明了一种期票,那就是“现钱交引”,以节省商人的运输货币费用。这些票据进一步兑现成铁钱或“交子”,运转情况不错,发行权后来集中在大宋都城东京。
但是,这些规范“交子”发行、稳定“交子”发行量的规则并没有能够维持太长时间。首先,“交子”分界发行规则被破坏,“交子”开始在新旧两界并行,发行量倍增。宋神宗熙宁年间,“交子”第二十二界即将到期,由于已经安排诸多财政支出事项,以新“交子”回收旧“交子”会导致财政困难,宋朝官方于是增造下一界的“交子”万缗。从此,便有了“交子”两界并行。其次,“交子”每界的发行定额屡屡被突破,“交子”发行数量不断增加。宋仁宗天圣年间确定每界“交子”发行以万余缗为限。但据《宋史》的记载,宋哲宗绍圣年间,每界“交子”增发的数量,少的有几十万缗,多的有数百万缗,远远突破天圣年间确立的发行限额。由于缺乏发行额度的控制,最后“交子”的发行量没有一定之数。
伴随着王安石的新政与边疆战事的急转直下,货币流通数量开始膨胀。从铜钱来看,仅年到年,宋朝铜钱的产量翻了两番,超过每年万贯,“交子”的贬值速度更为惊人。随着政府发行量与流通中“交子”数量不断攀升,茶叶由私人转向国家垄断经营也导致“交子”需求降低,人们对于“交子”的贬值预期导致“交子”进一步贬值。
由于北宋政府滥用信用度,导致“交子”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交子”没有了信用度,也就丧失了流通的功能,从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到了宋徽宗时期,蔡京主持朝政,更加肆无忌惮地印刷纸币。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以“缗”为单位,名称虽变,但其敛财工具实质没变,甚至变本加厉,以至于不顾后果地印刷使纸币的准备金比率越来越低,到最后,没有准备金也照样发行纸币。年,政府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这年的发行数“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也就是说,发行量由万缗增加到多万缗,而且没有准备金,“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价值一千钱的缗只能当十多个钱,纸币贬值是多么严重。纸币越来越多,发生通货膨胀,纸币不断贬值。
大量的纸币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大幅度贬值,使民众拒绝接收纸币,手头有纸币的人也尽快兑换成铜钱或实物,把铜钱压在箱底存着。于是,市场上纸币充斥,铜钱荒上加荒,纸币渐渐驱逐了铜钱。
面对混乱的局面,北宋官府不得不宣布,民众纳税时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铜钱,纸币和铜钱的币值必须按照某个固定的汇率进行兑换。这种做法等于官方宣布降低纸币的信用等级,向老百姓暴露纸币的信用已濒临崩溃的现实。北宋末年,面对辽、金的威胁和南方的方腊起义,北宋朝廷耗尽了老本,纸币失去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只能在高通胀中沦为一堆废纸,北宋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入了历史。
北宋虽然灭亡,但由其创立的纸币制度却得到后来者的传承和继续,“天下大计仰给予纸”。元朝和明朝前期基本都以纸币为主要货币。哥伦布之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纸币才暂时退出法定货币行列。北宋“交子”的兴衰历程,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政府的监管法制对于金融币制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纸币的发行和稳定,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财富,对解决国家的一时之需有重大作用。政府毁坏原有的金融法制,滥用信用,其结局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明、清两代末期,都试图发行纸币来挽救货币困局,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事实一再证明,纸币唯一的价值来自信誉:“裂纸为币,符信一加,化土芥为金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