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发展钱的由来之实物货币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上班、结婚生娃、看个病什么的,都

逃不开一个字:钱!

图源:百度

主流说法:

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

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际贸易》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提出该观点,并广受认可。

图源:百度

但是商品越来越多,大家的需求也越来越千奇百怪,哪有那么巧,对方正好有

自己想要的。于是,只能到处跑,到处换。

于是出现了广受大家认可的中间物,使用中间物来换取所需的物件,也就是货币概念。

但一开始能接受和使用的中间物还是很朴素的东西:食物。比如粮食、牲畜之类的。

图源:百度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如何找零和运输?

牛、马、猪都当过货币,它们的缺点很明显:肥瘦不稳定,不方便切割。用粮食吧,有保质期,不好保存;用陶器当货币吧,磕磕碰碰,容易坏。

后来人们想到用贝壳: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图源:百度

且贝壳在古代是主要货币的原因之一就是汉字,因为在汉字里跟钱有关的,大多数是贝字旁的,例如:财、购、贼等(这里不做讨论和深究)。

在商代钱币的基本单位是由两串各有十个或二十个玛瑙贝组成的,贝币的单位是"朋"。《本草纲目介部贝子》:"古者货贝为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海贝作为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目前已得到钱币学界的公认。

图源:百度

但是贝壳做货币也不是随便捡一个贝壳就能做货币的。不是什么贝壳都能当货币用,不然去海边出个差就一夜暴富了。能用来当货币的贝壳,都有严格的标准:一、特定海域生产;二、指定品种;三、人工穿孔打磨。

图源:百度

古代技术不怎么样,在贝壳上穿个孔都费时费力,所以要造一个合格的贝壳货币,成本很高。比如中国古代,人们都生活在内陆,没高铁飞机,交通不发达,想用贝壳也不方便。于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好,商品变多,大家就发现,贝壳不够用了。

粮食、牛羊、盐、贝壳等,都曾被用来当作过货币,统称实物货币。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zf/12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