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作者:童晓光1,2,张光亚1,王兆明1,温志新1,田作基1,王红军1,马锋1,吴义平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0引言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7.4%、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39%,英国石油公司(BP)预测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超过42%。“走出去”分享世界油气资源是中国油公司的国家化发展方向。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潜力评价是开展国外油气合作业务的基础。国际大油公司和研究机构已纷纷开展自主研究,但大多作为核心信息,不对外公开。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以含油气系统为核心,开展了美国本土和全球部分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并定期向公众发布;国际能源署(IEA)每年定期公布能源展望;BP公司每年定期更新全球油气储产量及消费现状。这些数据是分析国际油气勘探潜力、油气供需和制定战略的基础。自年以来,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创新形成了以成藏组合为单元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全面完成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的主要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资源和7种类型的非常规资源油气地质与资源潜力评价,首次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价数据,为中国油公司“走出去”和国家制定能源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1评价思路与评价方法
全球常规油气资源量由已采出量、剩余探明储量、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量和待发现资源量4部分构成。本文评价对于已采出量和剩余可采储量主要是通过HIS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获得;待发现资源量及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量主要是根据盆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以成藏组合为单元,不同勘探程度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自主评价的结果。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完成了不含中国的全球个盆地、个成藏组合,基本包含了国外所有含油气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评价了致密油(包含页岩油)、重油、油砂、油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7种类型,评价范围包括不含中国的个盆地、套层系。
1.1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针对不同勘探程度及不同资料掌握程度,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所有评价方法的参数选取均要以综合地质评价为基础。对于6个以上油气田的高勘探程度评价单元,采用发现过程法进行评价;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NPC)资产区采用圈闭加和法;对于6个以下油气田的中等勘探程度评价单元,采用基于地质分析的主观概率法;对于没有油气发现或资料掌握程度低的评价单元,采用体积类比法。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将不同评价方法和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进行加和汇总。评价结果采用概率的表达方式,置信程度由高到低分别采用95%、50%、5%和均值(Mean)表示。
1.2已知油气田常规储量增长评价方法
已知油气田常规储量增长是指油气田自发现后在评价和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滚动勘探、技术进步、计算方法改变及政治经济等因素而新增加的常规可采储量。全球每年新增常规可采储量的70%来自于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由于单个油气田无法获得连续的不同年度的2P(探明+控制)储量数据,难以根据某一油田建立连续储量增长函数,因此采用分段累乘法求取不同油气田连续时间段30年间累积储量增长系数,建立油气田储量增长模型(见图1)。不同大区采用各自的储量增长模型预测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潜力。这种以大区储量增长为样本建立的储量增长函数针对性更强,评价结果更加合理。而美国USGS仅采用北美1种模型预测全球储量增长潜力,适用性及可信度相对较差。
1.3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针对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依据盆地资料的详实程度、资源类型、勘探开发程度、评价需求和评价技术适用性等将盆地划分为一般评价盆地、详细评价盆地和重点评价盆地3个级别,分别采用参数概率法、GIS空间图形插值法、成因约束体积法和双曲指数递减法4种方法进行评价。一般评价盆地多为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基础数据和图件缺乏的盆地,统一采用参数概率法进行评价;详细评价盆地为已有勘探开发活动、基础地质资料丰富但生产井产量数据缺乏的盆地;重点评价盆地为勘探活动和商业开发活跃、基础地质资料丰富、资源规模较大和生产井产量数据详实的盆地。对于以重油、油砂、油页岩油、致密气和煤层气这5类储集层,或致密或遭受破坏或为煤系的“储集层非常规”资源类型的详细评价盆地和重点评价盆地,采用GIS空间图形插值法进行评价,重点评价的盆地还需要结合资源丰度、可采性及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区块;对于致密油和页岩气这些主要以烃源岩为核心的“源控型”资源富集的详细评价盆地和重点评价盆地,则采用成因约束体积法评价;而对于勘探开发程度高、生产井产量等开发数据详实的重点盆地则利用基础地质参数成图厘定有效评价区,采用双曲指数递减法评价,最终计算出有利区块的采收率。
2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截至年底,全球累计产出石油.6*t,采出程度23.9%;累计产出凝析油42.8*t,采出程度8.6%;累计产出天然气62.9*m3,采出程度10.7%。全球常规油气可采资源总量为.9*t油当量,石油可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中南美地区,为.9*t,占比72.0%;凝析油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美地区,为.8*t,占比53.6%;天然气主要集中在中亚-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为.4*m3,占比60.2%。
全球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0*t、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2*t、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m3;油气累计产量为.2*t,采出程度为17.9%;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6*t,占总量的39.3%;已发现油气田储量增长量为.7*t,占总量的14.3%;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5*t,占总量的28.6%。
2.1剩余2P可采储量全球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6*t,其中石油为.0*t,占48.8%;凝析油为.6*t,占4.7%;天然气为.9*m3,占46.5%。主要分布于中东(占45.3%),其次为中亚-俄罗斯(占19.7%)和中南美洲地区(占15.1%)。
2.1.1国家分布
全球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集中在82个国家(数据不含中国),其中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分别占全球的14.4%、12.4%、11.8%和11.5%。石油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分别占全球的21.1%和20.7%;天然气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伊朗,分别占全球的23.0%和21.1%(见图2、表1)。
俄罗斯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6*t,其中石油占29.8%、凝析油占3.8%、天然气占66.4%。沙特阿拉伯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2*t,其中石油占85.3%、凝析油占3.1%、天然气占11.6%。伊朗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0*t,其中石油占33.9%、凝析油占9.0%、天然气占57.1%。委内瑞拉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8*t,其中石油占90.8%、天然气占8.3%。
2.1.2盆地分布
全球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主要富集在38个盆地内(数据不含中国)。阿拉伯盆地、东委内瑞拉盆地和西西伯利亚盆地的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占全球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的58.9%(见图3、表2)。
阿拉伯盆地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9*t,其中石油占53.1%、凝析油占6.4%、天然气占40.5%;东委内瑞拉盆地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6*t,石油占92.9%、凝析油占0.8%、天然气占6.3%;西西伯利亚盆地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3*t,石油占28.1%、凝析油占3.2%、天然气占68.8%。
2.1.3海陆分布全球陆地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6*t,其中石油为.0*t(占47.9%)、凝析油为.2*t(占4.9%)、天然气为.3*m3(占47.2%)。全球海域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为.9*t,其中石油为.2*t(占46.4%)、凝析油为97.6*t(占5.3%)、天然气为.4*m3(占48.3%)。陆地和海域剩余油气2P可采储量占比分别为56.3%和43.7%(见图4)。
2.1.4岩性分布
全球剩余2P油气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碎屑岩(占52.1%)和碳酸盐岩(占47.5%)储集层中,基岩及其他类型储集层中的剩余2P油气可采储量仅占0.4%。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剩余2P可采储量为.7*t,主要分布于东委内瑞拉、西西伯利亚、阿拉伯等18个盆地(见图5),其中石油占52.0%、凝析油占3.7%、天然气占44.3%。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剩余2P可采储量为.9*t,主要分布于阿拉伯、扎格罗斯等12个盆地(见图5),其中石油占50.4%、凝析油占5.2%、天然气占44.4%。
2.2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潜力
未来30年,全球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量为.7*t,其中石油为.7*t(占46.3%)、凝析油为72.8*t(占4.8%)、天然气为90.5*m3(占48.9%)。中东地区储量增长量最大,占全球总量的33.7%;其次为中亚-俄罗斯和非洲,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2.7%和14.4%;亚太、北美、中亚、中南美等地区增长潜力相当;欧洲地区储量增长潜力最低。
2.2.1国家分布
俄罗斯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潜力最大,占全球总量的16.8%,石油储量增长量为.7亿吨,天然气储量增长量比石油高5.6%;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油气储量增长潜力相当,各占全球总量的10.0%和9.8%;卡塔尔以天然气储量增长为主,占全球总量的6.2%;美国和委内瑞拉主要为石油储量增长,占比分别为5.9%和5.2%(见图6、表3)。
俄罗斯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为.0亿吨当量,其中石油占45.6%,凝析油占3.1%,天然气占51.3%;伊朗为.7亿吨,石油占31.3%,凝析油占8.9%,天然气占59.8%;沙特阿拉伯为.8亿吨,石油占75.4%,凝析油占4.7%,天然气占19.9%。
2.2.2盆地分布
全球油气田储量增长主要来自阿拉伯、西西伯利亚、扎格罗斯、阿姆河、鲁伍马、尼罗河三角洲、墨西哥湾深水、尼日尔三角洲、苏瑞斯特和下刚果等29个盆地的已发现油气田。阿拉伯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扎格罗斯盆地储量增长位居前三,3个盆地储量增长占全球总量的46.3%(见图7,表4)。
阿拉伯盆地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为.9*t当量,其中石油占49.9%、凝析油占7.7%、天然气占42.4%;西西伯利亚盆地为.6*t,其中石油占48.5%、凝析油占2.0%、天然气占49.5%;扎格罗斯盆地为.8*t,其中石油占49.6%、凝析油占5.4%、天然气占45.0%。
2.2.3海陆分布全球陆地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为.9*t,其中石油占48.8%、凝析油占4.9%、天然气占46.3%;海域为.9*t,其中石油占45.8%、凝析油占5.1%、天然气占49.1%。陆地和海域储量增长分别占总量的59.4%和40.6%,陆地仍是储量增长的主要来源(见图8)。
2.2.4岩性分布
全球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集层中分布总体比较均衡,碎屑岩储集层占53.1%、碳酸盐岩储集层占46.6%、基岩及其他岩性储集层约占0.3%(见图9)。
全球已知碎屑岩储集层储量增长量为.4*t,其中石油占53.1%、凝析油占4.7%、天然气占42.2%,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阿拉伯等13个盆地中。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量增长量为.8*t,其中石油占51.3%、凝析油占6.1%、天然气占42.6%,主要分布于扎格罗斯、阿姆河等10个盆地中。
2.3待发现资源潜力与分布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为.4*t,其中石油为.2*t(占42.5%)、凝析油为.0*t(占5.9%)、天然气为.1*m3(占51.6%)。主要富集于中亚-俄罗斯地区(占全球总量的26.6%),其次为中东地区和中南美洲地区(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7%和16.4%),北美和非洲地区潜力相对较小,中亚、亚太和欧洲所占比例较低。
2.3.1国家分布俄罗斯待发现资源潜力最大,为.0*t,以天然气为主(占68.9%),石油和凝析油分别占27.1%和4.0%;委内瑞拉位居第2,为.9*t,以石油为主(占82.2%),凝析油和天然气分别为1.0%和16.8%;美国为.6*t,其中石油占37.4%、凝析油占13.4%、天然气占49.2%(见图10、表5)。
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扎格罗斯、西西伯利亚、阿姆河、坎波斯、桑托斯、墨西哥湾深水、东西伯利亚、东巴伦支海和尼日尔三角洲等71个盆地中,其中阿拉伯、扎格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资源潜力位居前三,3个盆地待发现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29.4%(见图11、表6)。
2.3.2盆地分布
阿拉伯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为.9*t,其中石油占48.1%、凝析油占7.8%、天然气占44.1%;扎格罗斯盆地为.9*t,其中石油占42.5%、凝析油占5.8%、天然气占51.7%;西西伯利亚盆地为.1*t,其中石油占43.8%、凝析油占1.1%、天然气占55.1%。
2.3.3海陆分布
全球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9亿吨,其中石油占47.8%,凝析油占5.0%,天然气占47.2%;海域为.6亿吨,其中石油占45.6%,凝析油占5.1%,天然气占49.3%。陆地和海域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7.8%和42.2%(见图12),陆上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依然巨大,海域也是未来重要的储量增长点。
2.3.4岩性分布
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在碎屑岩储集层的分布略大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6%和49.4%。碳酸盐岩储集层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4*t,其中石油占49.2%、凝析油占5.1%、天然气占45.7%。碎屑岩储集层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1.1*t,其中石油占53.7%、凝析油占5.7%、天然气占40.6%(见图13)。
(来源:石油勘探与开发Vol.45No.4)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