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近一段时间播放器家族中的“网红”,海贝R6想必很多人都十分熟悉了。弧形铝合金和不锈钢机身带来的十足分量感及良好的手感,优秀的做工和屏幕,看齐智能手机的配置(3GB内存+快充+双频Wi-Fi),流畅的操作,都是不少烧友津津乐道的地方。而在音质方面,R6清澈通透而又坚实不羸弱的声底调校也很让人信服。以至于这样一款播放器里的水桶机,收割了很多人的腰包。
不过,尽管R6的音质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但还是有人无感。其实对于一个播放器来说,取悦所有人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听感这东西是众口难调,就像法餐里顶级的鹅肝酱,吃不惯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但海贝似乎偏偏不信这个邪:在R6上的海贝音乐app升级到1.13之后,海贝悄悄为R6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MSEB,试图通过这个新的调音功能,继续收割那些之前对R6的调音无感的用户。
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不就是音效调节嘛!我觉得,这话大概只对了一半。对的这一半是,你确实可以把它理解成某种类似音效调节的功能。但对于这一点,其实你大可不必把它视为洪水猛兽。
传统上,大多数发烧友认为音效是一种十恶不赦的东西,因为Hi-Fi的本质是追求“高保真”,还原真实的声音。但你是否想过,你从唱片里听到的真实,可能早已经经过了录音师的加料?
在某次活动上,我曾经现场参观过格莱美录音大师LucaBignardi的现场录制以及简单的后期处理过程:直接录制不加任何后期的显得很平淡,而Luca后期处理后的声音就变得鲜活了许多。所以,你在唱片里听到的所谓原汁原味,其实都是录音师在棚里,在他们的调音台上处理过的。而这样的调整,在录音室里完成,和在播放器里完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所以,你所追求的“真实还原”,其实更准确地说,更像是忠实还原了唱片里的声音,而并不一定是现场的声音。理解了这一层,你对MSEB就会更容易接受。
那不对的那一半呢?传统的音效无非就是EQ调节,提供几个预设的模式(古典、流行、摇滚、爵士之类),或者是放开几个固定的频率点让你自己增减。效果比较明显,但基本上属于局部调整,整体的声底很难有本质性的改变。
MSEB则不同,它更是一种整体调音方向上的改变。比如声底暖而暗/冷而清脆,瞬态快而硬/慢而弹,空气感清脆/柔和,这样的效果改变,几乎很难通过传统EQ调节来完成。在MSEB中,类似的调节共有10项之多,甚至还有调节高频齿音和低频齿音的选项。
效果如何呢?比起EQ调节,MSEB有一种整体而更微妙的感觉。效果也许没有EQ调节那么直观,但是对于不同的曲风,调整得当,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以我最常听的海菲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为例。第一项温度调节,如果调到最左,声音就会更偏向于ER4塑造的那种冷声,线条更细腻,海菲兹的琴声更飘逸;但若调至最右侧,声音听起来就会更接近于QDC海王星(两者同样是单动铁!),你会更加注意到乐队的雄浑气势,尤其是低音弦乐部分。当然,没有换耳机的效果那么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你的想象。
人声也是如此,比如喜欢手嶌葵的烧友,甚至可以把高频齿音调得重一些,人声调得更靠后一些,她那种空灵气声的感觉会愈发强烈(就像FinalF)。反之,而若你喜欢蔡琴,可以大胆地把“女毒”选项往右调,那种厚重的声音会更加浓烈(就像QDC1LE)。
MSEB的10大选项,提供了三种调节范围:原始的设置是+/-20的小范围调节,觉得不过瘾的话,可以更改为+/-的调节,效果会更明显些。不过需要提醒一点,MSEB调节后大概需要1秒左右的时间才能起效,并不是所调即所得。
所以说,MSEB跟传统的音效调节并不相同。它更注重于整体,而非局部的表现,这才更趋近于调音的本质。EQ调节不好的话,声音会很扭曲,但MSEB调节却相当自然,你会觉得它的声底本来就是这样的,就像是没有调节一样。这一点,我觉得才是难能可贵的。
一言以蔽之,R6上的这个MSEB,实现了一种需要更换耳机才能达到的效果。不但将调音的权力下放给聆听者自己,而且也许还能为你省下买不同耳机的钱。这种感觉岂不美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