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原汉族服装具有“右衽”的特点(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见左图),而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则“左衽”为多(见右图)。在某北魏陶俑群中,女乐俑的服饰既有左衽又有右衽,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政权并立
B.民族文化交融
C.民族经济整荣
D.民族隔阂消失
B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出的主题是()
第2题图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A
3.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合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这表明,秦的统一()
A.促进华夏族形成
B.增强了国家认同
C.推动了政治革新
D.消除了民族隔阂
B
4.“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笔下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D
5.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如图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
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时期相符的是()
A.百家争鸣与社会改革
B.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B
7.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
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D
8.从如图可以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统—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D.繁荣昌盛与开放包容
B
9.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割据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10.欧阳修曾言:“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秦制()
A.不利于后世治国理政
B.对中国历朝影响深远
C.为秦朝二世而亡缘由
D.是对传统体制的背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