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了解一个历史故事,又知道一个“珠还合浦”的典故,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请看我的文章吧:
据《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他的祖上三代都是朝廷官员,孟尝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少年时更是努力磨练自己的节操品行。
会稽太守了解到孟尝品德优秀后,推举他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举孝廉是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曹操最初也是举孝廉出身。)孝廉是汉朝时期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后来孟尝出任徐县的县令。
当时的广西合浦县,土地贫瘠,不利于庄稼生长,粮食收成不好。但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合浦县有着优良的海滩,海滩里生长着一种优质的海贝,海贝里含有优质的珍珠,个大色正,品相上佳,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市场销路非常好。
合浦县的老百姓定期到海中捕捞海贝,取出“合浦珠”。附近各郡的商贩都来收购,他们运来大批的粮食、布匹等日常用品,直接和老百姓交换珍珠,因此合浦县的百姓也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当时的合浦太守了解到“合浦珠”如此畅销,就起了贪心,本着为官一任,吃尽一方的原则,他派了大批人,日夜不停捕捞海贝。合浦县的百姓一看太守这个断子绝孙的捕捞法,再不捕捞,都就被太守捞去了,被逼无奈,也都争着去捕捞海贝。
当捕捞的速度大于海贝生长的速度后,结果是毫无疑问的,海滩里的海贝几乎被采尽了,剩下为数不多的聪明海贝都吓跑了,迁移到附近交趾郡的海域去了。
这样一来,合浦郡的海滩无贝可捞、无珠可卖,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合浦珠”,各地的商人们也都不来交易了,这样就断绝了老百姓生活的来源,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朝廷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撤了原来太守的职务,选派孟尝去做合浦的太守。
孟尝上任后,通过走访调查,很快就查明了合浦海滩无贝可捞的原因,有调查就有了发言权,于是孟尝着手治理。
孟尝决定革除以前的弊端,首先解散了官府的捕捞队伍,同时他制定法令,根据海贝的生长习性,规定了捕捞的时间,以及捕捞海贝的大小、数量,严禁非法捕捞行为。
很快,海贝的生存环境就变好了,大批海贝又渐渐地迁回了合浦县,并且开始大量的繁殖。不到一年时间,合浦县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合浦又成了盛产“合浦珠”的地方。
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都按照法令的规定捕捞海贝,有了源源不断的“合浦珠”出售,各地商人们携带钱物,都纷纷前来贸易,合浦县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还好。
合浦县老百姓感谢孟尝出台的好政策,纷纷夸赞孟尝,称赞他明智如神。汉桓帝时,孟尝以七十岁高龄去世于家中。
附《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留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这个故事,形成了一个历史典故“珠还合浦”,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出台了造福人民的好政策,一个是比喻物品失而复得。
这就是典故“珠还合浦”的由来,为政者还是要体察民情,出台切合实际的政策,不要“懒政”搞什么都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