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精粹丨青海考古成果展一

<

青海地处西陲之地,是三江源头,东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腹地,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连河西走廊、蒙古高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东中部地区的纽带。羌、匈奴、月氏、氐、白兰、鲜卑、党项、苏毗、多弥、回纥、吐蕃、撒里畏兀儿等20余个民族曾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多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形态、复杂的民族结构,各种文化因素在这里交融汇聚,留下了余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

早在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对朱家寨、卡约、下西河、罗汉堂等遗址进行了调查,从而拉开了青海考古工作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的文物考古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一代代青海考古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踏遍山川河谷、茫茫雪原。他们用生命和青春延伸着青海历史的轴线,揭示和阐发着每一个遗迹遗物所包涵的文明信息。青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余年前,而文献记载的历史仅有余年,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初涉高原到史前文化类型和文化序列的确立,再到各朝代疑云的拨散,都浸透着广大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汗水,都依赖于每一次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个个尘封千年的遗址、墓地被有序的揭露出来,古代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埋葬方式、生业模式、人地关系乃至社会组织得以不同程度地复原和再现,众多艺术珍品得以重见天日,再现着青海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展览名称:基本陈列《青海考古成果展》

展览地点:青海省博物馆三楼第三展室

宗日遗址

考古展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南,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边缘。年至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座、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收集各种遗物余件。年又发掘墓葬、灰坑、灰沟、灶、柱洞、祭祀坑等百余个遗迹,出土遗物多件。

宗日遗址以宗日遗存为主,此外包含有少量的齐家文化及其他晚期文化遗存。宗日遗存陶器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甘青地区常见的马家窑文化陶器,其中有输入型的马家窑文化陶器,还有模仿的马家窑文化陶器;

漩涡纹彩陶瓮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二是新发现的“宗日式陶器”,鲜明特征是夹砂彩陶,施乳白色陶衣,上饰紫红彩,以多道横行连续折线纹、变形鸟纹为主,器形有夹砂瓮、单耳罐、夹砂碗等。宗日遗址的先民从事农业为主、渔猎兼营的生业模式,宗日遗址是发现俯身葬的核心区域,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折线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马家窑文化影响下的

宗日陶器演变

宗日式陶器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长期与马家窑文化陶器共存。在早期的墓葬中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比例较高,以后逐渐以宗日式陶器为主。

遥远的史前贸易

宗日遗址马家窑类型

陶器与海贝

陶器产源分析结果,说明宗日遗址所出土的绝大多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是在当地制作而是从外地输入,人群迁移和远距离贸易交换,可能是这些精美彩陶出现在宗日以及许多周边遗址的一个途径。而来自海洋的海贝也印证了这一活动的存在。

宗日祭祀

原标题:《展览精粹丨青海考古成果展(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yt/12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