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可以治疗好 http://m.39.net/pf/a_5683025.html
殷商王朝的历史倒影
周树山
1
商朝,这个远古的王朝,我们不仅从《史记》等古代典籍上看到它依稀的真容,它还从深藏的地下冒出来,向我们展示它的神秘和苍凉,并把一个个待解之谜提到我们面前。那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话说年的一天,晚清官员王懿荣偶觉不舒服,派差役前往药房抓药。差役奉命来到京城鹤年堂药店,坐堂先生看了方子,说,你家老爷方子上的一味药不如换成龙骨药效更佳。差役按先生的意思,把那味药换成了龙骨。抓药后带回家,呈交给王懿荣。王懿荣听差役禀报后,不由有些疑惑,龙骨是什么东西呢?龙虽天上神物,世人谁见过龙?又何来龙骨?打开药包,拣出所谓“龙骨”,却是几片形状不整如龟壳般的硬物,细细端详,见上面刻痕清晰,形状怪异,类似古文字,是人有意为之,决非不经意的划痕。王懿荣自言自语道:“这上面似乎有字,却又难辨其意,到底是什么东西?”差役回说:“老爷,坐堂先生说了,有字的更有效,十有八九是神仙画的灵符,管您百病皆消。”王懿荣淡然一笑,打发走了差役,坐在书房,细细端详起那几片龙骨来……
出生于山东福山县(如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的王懿荣,乃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次担任清王朝的国子监祭酒。当年的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他的职务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长,可见其在学界地位之高。他是近代金石学家、文物鉴藏家,也是晚清三大书法家之一,曾多次为慈禧太后的画作题款。他不是只会做官的庸俗官僚,而是文化修养极高,对古代文物有精到研究的学者。王懿荣看了那几片龙骨,反复摩挲,仔细研究,认为决非寻常之物。于是,命令差役再去鹤年堂,将药铺所藏龙骨全数收购,他根据自己金石学的修养,再三比对考订后,得出结论,断定甲骨上的文字非篆非籀,早于周代,决非先秦青铜器上的金文,乃是商代的文字。刻有文字的甲骨为商代占卜吉凶的卜骨,甲骨上的裂纹是高温灼烤所致。
有了这个发现,他认为药铺里的龙骨,乃是历史的宝贵遗存,能被中药铺收购,被中医断为一味中药,其数绝不在少。于是,他通过山东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大量收购龙骨,做为收藏和研究。据记载,他从古董商人范维卿那里一共购买三批甲骨,其中有一片是龟甲全甲的上半部分,刻了五十二个字。以后,王懿荣又从一个名叫赵执斋的古董商人处购得数百片甲骨,总计收藏有一千五百片之多。
王懿荣自云好古成魔,他作了一首自嘲诗:“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疯癫。”他是书生为官,并不在权力中枢,所以自云“冷臣”。二十年间只在庙堂上坐冷板凳。他常到隆福寺去淘弄古董,回来就拿出宝贝向客人夸耀,为了买古董,他不惜花钱,到了春天天暖之时,甚至到海王村去典当衣服。他认为,男儿有志就是尽孝,倾败家业不在于把钱花尽,主要看你花在什么地方。如果把钱花在自己的远大志向上,那不叫败家。我这个人爱古人的法帖墨迹以至古董已经成了病,别人不解,认为我疯癫,你们且莫笑我!这是王懿荣抒发自己平生志向的诗。
如果他就是这样平安自在地做一个“冷臣”也未尝不可,成就了一个书法家和古董鉴赏家。可是不久,“冷臣”却变成了“热臣”,朝廷在危难之际把这样一个书生扔进了炮火硝烟的“热战”之中。一九○○年,义和团起,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向西安,清王朝却任命王懿荣这个书生为京师团练大臣,让他组织民兵抵抗强敌。王懿荣自知这是送死的差事,受命后叹道:这是太后和皇上给我安排个送死的地方啊。一九○○年八月四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偕夫人谢氏、儿媳张氏投井而死。王懿荣死后,其子王翰甫变卖家藏文物以还债,其所藏一千余片甲骨为晚清文人刘鹗所购。刘鹗是谁呢?他就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也是文物收藏家和金石鉴赏家,字铁云。他将其收藏的甲骨千余片拓印成《铁云藏龟》公之于世。自此,甲骨文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晚清文化大家罗振玉和王国维均对甲骨文的研究有开拓之功。罗振玉是刘鹗的朋友,又结为儿女亲家,对甲骨文有极大兴趣。原来甲骨只是一味中药,自成文物后,身价百倍,文物贩子秘其出处,坚不告人。罗振玉多方打听,始知甲骨出于“滨洹(huan)之小屯。”也就是河南洹水南岸的小屯村。自此,他多次派人前往收购甲骨,并对其上的文字作了一些研究和辨认注释,断定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一九一七年,王国维也通过对甲骨文资料的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商王盘庚迁都的都城。一九二八年,由傅斯年主持,对小屯进行初步发掘,出土了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青铜器、陶器等,发现了古代都城建筑遗址。第二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了对殷墟的正式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又发掘出巨大铜鼎,经过三次转移掩藏,逃过日本侵略者之手,抗战后,此鼎移至南京博物院,一九四八年公开展出,时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亲临参观,轰动全国。此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达、84公斤,接近一吨重,是迄今世界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被称为“后母戊大方鼎。”一九五○年,对武官村大墓又进行了全面发掘,共发现商代大墓十三座,陪葬墓、祭祀坑和车马坑二百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一九七六年,发现商王武丁夫人妇好墓,殷墟的考古发掘把远古的商代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出土甲骨多片,其中大陆收藏多片,台湾收藏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美等国共收藏了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单字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个左右。
中国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被称为“甲古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文学家的时候写下“甲古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先生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历史学的“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上的“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地下之新材料”相互认证,始可对历史给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看见了那个遥远王朝的背影,就时空的维度来说,时隔三千七百余年的商王朝似乎遥不可及,但我们贴近古老的土地,仍可听到他们的歌吟和呐喊,看到战争、占卜和祭祀时的火光和缭绕的青烟……
2
据文献记载,商朝的远祖名为契,契约的契。他生在五帝最后一帝舜的时代,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商地。传说契的母亲名叫简狄,是有娀(song)氏部落的女儿,有娀,是古国名,在山西运城一带。一天,她和三个女子在野外洗澡,天上飞过一只玄鸟,也就是一只深黑色的鸟。落下一个鸟蛋,简狄接过吞下,因而有孕,生下了契。为了证明帝王万世一系,司马迁说契是帝喾的妃子所生。以上的说法都很荒诞。总之,契当年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封地在商(今河南一带)。
契在商地当部落首领,传到第十四代,接替的是一个叫成汤的后人。汤即位时,已经是夏朝最后一个帝王桀的时代,因为汤有雄才大略,各个部落都很遵从他,所以,夏桀把汤囚禁在一个叫夏台的地方,后来又把他放掉了。汤回到自己的部落后,率领部众,先是征讨靠近商地的一个小部落,名叫葛伯,理由是葛伯不祭祀天地和祖宗。征服葛伯之后,他的领地扩大了,部众增多了,于是联合其他部落向夏桀宣战。上一章我们讲过,夏朝时的太甲就是一个昏庸淫乱的帝王,已经失去了民心。但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帝王的统治如果不是战争,很难祸及百姓,君主堕落失德,也隔离在宫墙之内,所以王朝瓦解的过程缓慢得多。太甲之后,又维持了三代,到了第四代,继承帝位的是一个叫履癸的人,他就是夏朝最后的帝王——亡国的暴君夏桀。桀的残暴,史记上记载不多,仅一句“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武,就是暴力,用暴力对待百姓,到了百姓难以忍受的程度。汤起兵讨伐他,一定大得民心。关于夏桀的事迹,还有两件记载,其一是说他曾率众攻打有施部落,有施人把一名叫妹喜的美女送给了他,这才免遭屠戮。其二载《尚书·大传》中,记载夏桀一句话:“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夏桀没把自己比作太阳,而是把百姓比作太阳,他的意思是说,百姓好比天上的太阳,除非天上没了太阳,我才会完蛋。这话传到老百姓那里,老百姓不堪他的残暴统治,望着天上的太阳说:“日头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啊,我们宁可和你一同完蛋!”(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一个政权到了百姓宁可与之同归于尽之日,也就是它的灭亡之时。所以汤伐桀顺应民意,一呼百应。汤的军队势如破竹,夏桀溃败,逃到安阳以西一个叫鸣条的地方,说:我后悔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结果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他没有反思自己荒淫残暴,“武伤百姓”,失德失政,祸国殃民,因此众叛亲离,他的失败并非因为错放一个人!汤乘胜追击,在历山打了一场歼灭战,夏桀带着美人妹喜坐着一条小船逃过江去,跑到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死在那里。《尚书》记载一句话:叫“成汤伐桀,放于南巢。”
成汤伐桀前,还征服了一个叫昆吾的小部落,因为昆吾作乱,不服从汤,所以“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钺,就是斧子,他挥动青铜大斧,亲自上阵。征服昆吾之后,他认为统一各部落的思想,才能取得伐桀的胜利,于是做了战前动员,他首先阐明伐桀的正义性:“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意思是我奉天命而讨不道,是天让我除掉夏朝的暴君。然后,列举百姓对夏桀暴政的仇恨。最后说,如果你们跟我一同讨伐无道,我会回报和奖赏你们,如果你们不服从,像昆吾那样作乱,我就严惩和杀掉你们,我成汤说到做到,决不食言!众军宣誓,叫《汤誓》。载于尚书中。成汤自言雄壮威武,自命武王。从兴兵前的准备来看,成汤的确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政治领袖。
辅佐成汤伐桀并奠定殷商天下共主地位的是一名叫伊挚的人,后人称为伊尹。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就是辅佐帝王的首位宰相(丞相)。他的事迹被历代的史家和庙堂政治人物称作相的典范,尤其是历代为相的人,愿意援引他的事迹并以他为榜样。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事实上大多数的臣子是没有可能选择他所服侍的君主的,但当年的伊挚有选择权并选对了主子。据史书记载,伊挚想介入汤的事业,帮他谋划天下大事,但他出身微贱,到不了汤的身边,汤欲娶有莘氏女儿为妻,他就去做了有莘氏女儿的媵臣,什么叫媵臣?就是随同女子陪嫁的奴仆。等于如今的一件嫁妆。这在古代社会,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这样,伊挚就随同汤的新婚妻子来到了汤的身边。他不是空手来的,他背着一口锅(鼎)和一个菜板(俎),伊挚当年是一个烹饪能手,大约不比当今的一级厨师手艺差,所以,他先是烹饪出美味的菜肴以取悦于汤,汤因此喜欢他,渐渐熟悉了,他开始和汤谈论征服诸侯,君临天下的“王道”。他的话深得汤的赞赏,于是命他为“尹”,“尹”古时释为“正”,正者,扶正天下也,公正持平也,而这也正是辅佐君主的相的职责所在。尹是官名,伊挚成为伊尹,表示他正式进入了汤的决策圈子,成为汤的辅佐之臣。(伊挚的官号还有阿衡和保衡之说,衡者,平也。)。
以上是一种说法,表示当年伊尹虽为华夏有史第一相,但却是微贱之人,而且爬上高位的手段也不怎么光彩。章太炎先生据此考证出,远古时的相本就是上不得台面的微贱者,“相”的本意,乃是扶掖,就是搀扶贵人的仆隶。但后世之相,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高位,乃众臣之首,能当君主半个家,这样贬低他是不行的。所以司马迁还有第二种说法:“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就是说,伊尹乃民间隐居的高人,汤请他出山,五次往返,才把他请出来。后来传说的姜太公垂钓渭水,刘备三顾茅庐等故事和成汤聘迎伊尹如出一辙。总之,相乃高人,有超人的智慧和指点江山的能力,但他自己不肯为君,因天命不在其身,他只有辅佐有为的君主才能成就终生报负。君主的事业是和相一同成就的,帝王离不开相,无相则大业不立,江山不固;相也离不开帝王,无帝王则一事无成,不过是庸人竖子。因为他只有靠帝王的无上权力才能居显赫之高位,成一世之宏图。
伊尹助汤平定夏桀,成为天下共主,于是分封诸侯,汤告诫各方诸侯,如果你们不修养德行,不体恤百姓,就剥夺你们的封地,到那时,你们不要怨恨我。为了规范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的诫令颁示各方,要天下诸侯都要向汤看齐,君臣同德,才能抚育百姓,安定天下。
商朝的历史是从汤和他的辅臣(相)伊尹开始的。平定夏朝暴君桀之后,大得民心,诸侯归顺,开局很有气象。
3
殷商的开国之君汤死的时候,太子名叫太丁没等接班就死了,于是立他的弟弟外丙为帝。外丙在位三年死去,再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中壬在位四年死去。这七八年的时间都是兄终弟及,夏朝和殷商君主的名字好多都与天干地支有关,甲乙丙丁,子午寅卯。汤的三个儿子都短寿,此时帝位空虚,前朝老臣伊尹还在,而且手握权柄,他就把当年的太子也就是汤的长子太丁的儿子太甲立为帝王。上次说过,夏朝有一个昏君叫太甲,这是另一个太甲,是商朝的太甲。他是汤的嫡长孙,但他是个从小在宫廷里养尊处优的纨绔子,伊尹怕他德不配位,就作了三篇训诫之词来训导他。教导他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太甲即位之后,把伊尹的教导抛诸脑后,不遵祖宗之法,昏庸暴虐,不修德行。此时,伊尹显示了名相的魄力和胆识,为了挽救商王朝,他毅然作出决断,把天子太甲流放到桐宫。桐树的桐,宫殿的宫,这是一个地名,在河南偃师县一带,汤就葬在那里。把太甲囚禁在那儿,目的是让他反省罪错,思念祖上之德,以改过自新。太甲被幽禁三年,三年中,伊尹高居庙堂,主持国事,接受诸侯的朝觐,俨然商朝天子。如果伊尹不还商政,继续行天子之事,并传之自己的子孙,按照后世儒家的君臣伦理,他就是篡位的乱臣贼子了。但三年之后,他认为太甲已悔过自新,弃恶从善,就把太甲迎回都城,还政于太甲。“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经过改造,太甲变成了好人,各地诸侯都拥护他,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走上了正轨。伊尹赞赏太甲弃恶从善,由一个暴虐乱德的无道之君成为天下归心的明君,就作了三篇文章,名为《太甲训》,以赞扬太甲,并称太甲为商朝的“太宗”。后世帝王死后称“太宗”的不止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历代皇朝几乎都有,就是从太甲这里开的头儿。
但是关于太甲和伊尹的关系,古书《竹书纪年》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该书说,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宫后,自己当了王,篡夺了商的天下,太甲从流放地偷偷跑出来,到京城杀死了伊尹,重新夺回了王权。这个记载和《史记》所记完全相反,在这里,伊尹不但不是个好的臣子,反倒是篡位的贼子。但从后来商代甲骨文的破译中,伊尹在商代始终是被尊崇的相和国师,他的后代也有很高的地位。
太甲死后,由他的儿子沃丁即位。沃丁在位时,年老的伊尹死去了。商王朝以天子之礼为伊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伊尹为后世臣子所称道的,除了他匡扶成汤伐夏桀,取天下,建商朝之功勋外,更在于即位者背德失道之时,为了国之大局和社稷永续,敢流放帝王,责令反省,而在帝王改过自新后,又能还政于商,甘为辅臣。对待新君如严师忠仆,精心呵护而又决不姑息,握国权而无野心,退位还政而谨守臣道。知所进而又知所止。前者为臣子所仰慕,后者为帝王所赞赏,以此成就了伊尹千古名相的地位。
此后,殷商又经过了两代四个帝王,商朝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们很少来朝觐了。到了太戊为帝时,他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古人很迷信灾祥之说,自然界稍有异象,就认为天在示警,将有大难降临。当时,王宫内有两棵桑树合抱而生,太戊认为是妖象,很害怕,就来问伊陟。伊陟说:“我听说,妖祥战胜不了君主的德行,您要反思一下,为政有什么疏漏不周的地方吗?臣以为,身为帝王,只要正身修德就可以了。”后来,太戊修身为政更加小心谨慎,那两棵合抱而生的桑树终于枯萎死掉了。古人认为帝王是天子,他代表天来统治万民,所以,人间不同寻常的自然景象都是上天的警示。如果帝王做了有背天理的事,天虽不言,却以异象示之。所以帝王害怕如日食、地震、灾异等异常天象。古代的臣子和巫师们以此使帝王有所戒惧,来规范帝王的行为。这也是古代对最高权力的一种制衡办法。在今人看来,尽管它幼稚且未必总是有效,但在帝王时代也只能如此了。否则帝王无法无天,那就太可怕了。
太戊时期还有一个叫巫咸的巫师,主管祭祀和占卜之类的礼仪,是国家的大祭司,他代表天和神明来说话,所以有高于帝王的权威性,帝王对他非常尊崇。因其“治王家有成”,他把天意和神意刻在龟甲上,名为《咸艾》。“艾”古人训为“治”,顾名思义,《咸艾》就是大巫师咸治理天下的箴言。他还有一篇《太戊》,太戊,就是当朝帝王之名,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避讳,但直呼当朝帝王之名也是一种大不敬,可见他地位之高。在更加远古的时代,巫和统治者王是合而为一的。巫就是王,王也就是巫,但在商朝时,巫和王已经分开了,因为对天和鬼神的敬畏,巫代表天和鬼神传达上天和神的旨意,并预言吉凶,所以,太戊虽为帝王,但因尊天敬神,崇巫重卜,不仅本人不敢造次,对身边的臣子也毕恭毕敬,对国家的大祭司,也就是大巫咸更加敬畏。伊尹的儿子伊陟对治理国家有功,他要把伊陟供祀在神庙里,不想称他为臣,伊陟辞让,他作了一篇《原命》,陈述君臣之义乃上天之命,更变就是逆天。
因为有太戊这样一位谦让有德的帝王,殷商又有一段短暂的复兴,各方诸侯又来归顺朝觐,所以史称太戊为商之“中宗”。也就是中道复兴之君。
太戊死后,殷商又经历了数代帝王,有兴有衰,摇曳不定,但商朝仍然维持下来。在商帝盘庚之前,数代帝王立弟不立子,结果王族兄弟争位,造成多年乱局。各方诸侯皆不来朝,只有商王族关起门来争来争去,互相厮杀。至商王盘庚时,有振作之想。欲开新局,先要迁都。从成汤始,商朝的都城已有数次迁徙,盘庚想迁回汤原来的都城西亳去(亦称北蒙,今河南安阳)。大臣们反对迁都。盘庚对他们说:“你们的祖先和先祖成汤共打天下,定都西亳,那里是我们商朝的发祥地。我们回到那里,可以重温先祖们创业的艰难,修先王之法。舍弃祖宗之地,何以成祖宗之德?”毅然迁都河南安阳。在那里,重建都城,继往开来,把成汤开国时好的做法发扬光大,百姓安宁,诸侯来朝,商朝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事发生在盘庚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年。自此,洹水南岸的殷墟一直作为殷商的都城,直至此后公元前年商朝灭亡,其间历年,经过八代十二位国王。从前殷商有过几次兴衰的过程,都不足以动摇殷商的国本,盘庚此次迁都,定国本,固根基,真正使商王朝走向了稳定发展之路。
古时说君权神授乃是天意,这是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找根据,是一种迷信,这是它反动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君主本人也信天信地信祖宗,君主怕遭天谴和祖宗亡灵的责罚,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少作恶,多做善事。这也是它积极的一面。就怕他什么也不信,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老百姓和国家可就倒霉了。当然,每一个王朝灭亡之时,总会出现这样一个没有信仰,做尽坏事而不知害怕的恶人。国家和百姓倒霉,王朝也会走向灭亡。和夏桀一样,殷商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王朝的终结者。
4
商王朝有一个特点,帝王死后,多由弟弟即位,弟兄按顺序轮番上位,即“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法比之其后的“父死子继”来更容易造成内部的纠纷,影响国家的稳定。因为帝王不止一个兄弟,兄弟争位,祸起萧墙,往往酿成杀戮和内乱。商王太戊时本来有中兴之象,被称为“中宗”,可自他的儿子中丁起,因为传位,造成内部的争夺和混乱,九世不宁。盘庚死后,仍然传位给弟弟小辛,小辛因无能,也因内部纷争,商王朝又有衰败之象。小辛死后,传位给弟弟小乙,商王朝仍无复兴的迹象。直到小乙的儿子武丁时,商王朝才重新振作。历史记载,武丁想振兴国运,但没有得力的辅佐之臣,于是,三年内没有对国事发言,把国家决策和行政交给权臣,自己默默观察国事的得失,倾听百姓的呼声。一天他梦中得到一位圣人,名叫说(读作悦)。醒来观察群臣百僚,都不是自己梦中那个人。后来,他叫人求之于野,在野外修路筑坝的奴隶中找到一位叫说的人。.与之交谈,果然对治国理政有高明的见解,因为他下苦力的地方叫傅险的一处山沟,就赐姓为傅,称为傅说,拜为相。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使殷商大治。“礼贤求诸野”,一直是后来的儒生们向往的境界,他们盼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们,恭敬地敦请他们出山,改变自己卑下的社会地位,登朝堂而治天下。历史上这样美丽的传说很多,究竟有几分可信,我们也说不清了。
武丁在历史上地位很高,是因为后来殷墟的发掘中重要的考古发现涉及这位帝王。西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有文字可记的历史是从武丁开始的。那是因为有甲骨文为证。
一九七六年发现妇好墓。妇好,就是商王武丁的一位妃子。墓中出土器物达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有四百六十八件青铜器,七百五十五件玉器,五百六十四件骨器和近七千枚海贝(当时的货币),由此可想见当时王族生活之奢华。墓中还出土了两把铜钺(青铜战斧),每把重约八、九公斤。今人推断乃妇好生前所用武器,因此推测其为带兵打仗的女将军。能够舞动八、九公斤战斧的人,而且是女性,这出乎我们对殷商时贵族妇女的想象。据说,出土的万余件甲骨文中,其中提及妇好的有二百处之多。大部分出土甲骨文都是武丁及其前后所遗留的。也说明妇好地位之重要。殷墟博物馆外有为妇好塑的玉石雕像,威武挺立,手握青铜大斧,是个女将军形象。但墓葬中并无妇好尸骨,而却有十六具殉葬奴隶的尸骨,尚有六条殉葬的狗。尽管有众多的考古发掘,远古的历史仍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
一九三九年出土的后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因鼎内壁镌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甲骨文中,“后”与“司”同字,故此鼎原称“司母戊鼎”。)。据考,这是武丁先后继承帝位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祭祀其母所制作的礼器。又考证出他们的母亲名为妇妌,庙号为“戊”,“后”,皇天后土之“后”,“后母戊”意谓“敬献给伟大的母亲”。
如果以上的考古推断能够被历史所证实,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三千多年前古人们的生活和习俗,其中有许多今人难以想见的神秘情景。那一年,商王武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他的远祖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站在祭祀所用的大铜鼎的鼎耳之上,发出呴呴的叫声,武丁惊惧变色,以为不祥。主持祭祀的臣子祖己安慰武丁说:“大王不要忧惧,先把国家的事办好。”于是,祖己在祭祀仪式上代天宣读训诫帝王的文告,大意是说:上天对待下民是讲求德义的。人的寿命有长短,短命者并非上天使你夭亡殒命,是因为你为恶行而不修德义,知罪过而不思改悔,所以,上天为了宣示德义来惩罚你。帝王是替天管理百姓的,应当尽心百姓的事情,管理百姓无非是顺天意而为善行。祭祀祖宗和上天,应按常规进行,不应有求于天而随意变更常规。这篇文告,可以看出殷商时代古人的宇宙观:帝王对上天看不见的神明充满敬畏,一切所谓的异象都令他们凛然而惧,怕遭到上天的惩罚,因而端正言行,去除弊政。而主管占卜和祭祀的巫师则可以代替天的意志规训帝王。
武丁是商代开明有为的君主,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护和爱戴。他死之后,国家的大祭司祖己为他立庙,称其为高宗。且制作《高宗彤日》的祭文和训词,以规训后来的帝王。“彤”,孔安国的解释是:“祭之明日又祭,殷曰彤,周曰绎。”这是祭祀的专用名词,是连续设祭两日的意思。
商朝自成汤立国,承继的帝王良莠不齐,有好有坏,好的帝王临朝,诸侯归顺,国家稳定,坏的帝王即位,国家就衰败,诸侯也不来朝觐。商代历史上有过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等一些修德治国的明君,也有一些或昏庸无能或残暴淫乱的帝王。自武丁后,再没有有为的君主,商朝就日渐衰败下来。其中有一个名叫武乙的帝王,肆意胡闹,他命人做了一排土木的偶人,称之为天神,然后与之搏杀,逐一将它们砍倒。他还做了一个大皮囊,里面盛满鲜血,立在高杆上,仰而射之,名曰“射天”。这些行为说明他对天不再景仰和畏惧,身为帝王可以为所欲为。他的下场极其可悲,他在渭水河畔行猎时,遇暴风雨,被雷劈死了。
但武乙并非最可怕的帝王,因为上天及时终止了他的性命。不久,一个叫辛的帝王上位了,人称帝辛,世人称之为“纣”。古人对这个字的解释是“残义损善为纣。”也就是说,他干的全是缺德作恶的坏事。他的上位,宣告了殷商这个朝代的终结。
5
自成汤伐夏桀建立商朝起,中国历史的巨大轮毂就发轫启动了。此后三千年,华夏大地上建立了很多家天下的王朝,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起时充满蓬勃的生机,等到灭亡时,土崩瓦解,很快就完蛋了。文明的进步,使历史的轮毂越转越快,如同人的寿命有长短,任何一个王朝,无论它延续的时间长短,毫无例外,无不从新生走向衰亡,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夏桀和商纣的出现,是两个王朝命定的劫数。
商王朝一共经历了二十九个帝王,到纣亡国时,历时四百九十六年。近五百年的时间里,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殷商时期农耕经济日趋成熟,陶器和青铜器的制造工艺臻于精美,史籍的记载和大量甲骨文的出土,证明文字被广泛地应用于王室的祭祀、占卜和政治生活中。社会财富的增加使王室和贵族的生活愈加奢靡,同时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所谓“卿士浊乱于上,而法令隳废于下。”就是说,掌权的权贵阶层穷奢极欲,国家法律废弃无用。至纣王统治时期,商王朝陷入死亡的狂欢中。
纣王的名字叫辛,辛苦的辛。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微子启,但他母亲生启时,还不是帝后,所以启虽是老大,却没有继承权,他的父亲帝乙就叫辛继承了帝位。帝辛,也就是后来葬送商朝的纣王。上次讲到,纣的本义是“残义损善”,用俗话讲,就是专门干缺德事。纣,是人们对他的诅咒。意为“缺德的家伙”。当然,这个名号是他死后人们送给他的,三千年来,人们提到商纣王,都知道他是一个丧国的无道昏君。
商纣王的恶行,桩桩件件,史书记载很详细,令读史的后人也感触目惊心。纣并非一个庸弱无能之人,人做坏事要有本事,也要有权力。无能的人做不成大恶。做大恶的人不仅有能力,而且都掌握不可制约的权力。纣身体强壮,力大过人,徒手可与猛兽搏斗,但又绝非仅是一个莽汉。他能说会道,见多识广,与人辩论,没有人能辩得过他。居帝位而傲视天下,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圣人。“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衿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他的见地和知识远高出臣子之上,臣子来进言,无人能辩得过他,即使他错得离谱,也有一套诡辩来证明自己一贯正确。所有臣子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群贪图利禄的蠢猪,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这个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使所有的臣子敬畏、崇拜,无条件地服从,因此掌握最高权力而为所欲为。
纣的残暴昏乱举其显著的有如下几条:
一“好酒淫乐”。纣是个酒色之徒,如果他是个匹夫,沉湎酒色,可能伤害的只是他自己,可他是个执掌最高权力的人,败坏的是社会,葬送的是国家。他长期不理国政,倾举国之资,经常举办淫乐狂欢的聚会。为此,在都城朝歌专门建了一个名为鹿台的高台,据说高千尺,方圆三里,以供其享乐。后世帝王权贵,其侈糜享乐处,为蒙骗百姓,皆在宫闱高墙之内,隔断世人好奇的目光。但纣王不同,他建高台,立宫观,日夜笙歌,极尽奢华,除朝歌城内的鹿台,还在一处名为沙丘的地方,又建一沙丘台,“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到处是他的离宫别馆。”声色狗马,奇珍异宝“充仞宫室”,在其中还建有动物园,“取野兽飞鸟置其中。”他还命令乐师作“淫声”,编排色情的舞蹈,每当狂欢之时,“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彻夜不息。他把男女乐伎集中在一起,在沙丘那里搞了一次惊世骇俗的“派对”,其间“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据记载,拉酒糟的船来来往往,酒池边的酒糟堆成了小山,而在酒池边牛饮者达三千余人。这还不算刺激,纣王还命令男女皆脱光衣服,使裸体男女追逐其间,公然交合宣淫,以为乐事。经常举办如此淫乱的酒宴,耗费的国帑不可胜记,为了支撑这无尽的狂欢,纣王下令“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增加百姓的赋税,支撑鹿台的享乐和奢华。并将“钜桥”那里漕运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酒池肉林之设,千人裸戏之乱,使商王朝陷于濒死的昏乱中。
二、信重女宠和佞幸小人。历代的昏君都有惑于女宠而使国事败坏的劣迹,纣也不例外。他宠爱的女人叫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家国之事全听妲己一个人的,不仅拒绝所有的谋国忠言,还要打击劝谏的臣子。所以,贤人远遁,佞幸在朝,国事不堪闻问。纣先后信重两个人,一名费中,其人“善谀,好利。”善于违心说好话,吹捧讨好纣王,使纣王欢心,以捞取个人的好处;另一名叫恶来,是秦始皇的远祖,此人“善毁谗。”专门在纣王面前说别人的坏话,编造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无辜的人。一个盛气凌人,心地恶毒的女人加上两个阴损邪恶的坏蛋,使商朝宫廷乌烟瘴气。
三、残忍暴虐。纣为了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人,发明了一种酷刑,称为“炮格之法。”在火上架起一铜柱,铜柱上抹上油,下边加炭,令罪人赤足行于铜柱之上。每当行刑,纣王都要陪妲己亲临观看,以为赏心乐事。罪人不堪灼烫,惨叫着坠于熊熊燃烧的炭火中,妲己都要抚掌大笑。纣王有一臣子名九侯,家中有一漂亮的女儿,纣王纳于宫中。但是这个女子对于纣的淫乱之行非常反感,纣竟将其杀死做成肉酱而赏给九侯,九侯怒而斥纣,纣大怒,竟下令将九侯杀死做成肉干。王子比干,是纣的叔父,对纣多次劝谏,纣不听,比干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闯宫强谏。纣大怒,说:“你真是天下的圣人啊!我听说圣人的心都长着七窍,你这样的大圣人肯定不止七窍了,我想看看你的心到底有几窍!“于是下令剖比干之心。纣的另一个叔父箕(jī)子见此,立刻吓疯了。当然,他是为了逃死而假装疯癫。纣王下令将这个疯子关起来。
四、众叛亲离。纣王昏暴淫乱,拒谏饰非,搞得国将不国。他的一个臣子名叫商容,行仁仗义,体恤百姓,得到百姓爱戴,纣将其罢官,赶回了家。他的另一个臣子名叫祖伊,眼看国之将亡,心怀恐惧,跑去对纣说:“上天将统治下民的天命传我商殷,如今屡次以元龟预卜天命,无一为吉。不是先王不保佑殷之后人,实为后人暴虐淫乱,有违天道,所以天下百姓无不希望我大殷早早灭亡,到处传诵的民谣说:‘老天何不早降天威,快让殷商灭了吧!’,大王您想怎么办啊?”纣这次没杀祖伊,却冷冷地回答说:“你这老东西真是多虑,难道我来到世间,不是负有天命吗?我命在天,谁奈我何?”祖伊离宫,仰天而叹:“纣不可谏矣!”意思是说,纣这个人是没法劝了。他的哥哥微子启多次进谏不听,知在国内,凶多吉少,于是逃到国外去了。两个主持朝廷祭祀和占卜的重臣大师(大祭司)和少师也带着乐器逃跑了。纣只剩下身边的女人妲己,还有费中、恶来等一些小人围绕着他,贤人远避,佞幸在朝,逃不了的也不做声了。纣更加淫乱昏暴,把国内搞得昏天黑地,民不聊生,国家搞到这个地步,灭亡只是旦夕可待了。
纣王把商王朝带到了悬崖边上,武王伐纣,将开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王朝。
高山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