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会变得更好吗

哪怕疫情拦路、洪灾来袭,千万学子也要完成的纵身一跃,即是高考。

阶层流动、命运变轨,高考承载的人间悲欢、话题故事,由此每年上演发生,并将渗透至个体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和命运中。我们不禁追问:高考,会变得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探明“变得更好”到底意味着什么,继而需要为此回顾高考的发展历程,厘清历史上的高考出现了哪些变化,在不同时期引发争论的本质是什么,决定高考制度变化和走向的是什么,新高考改革改了什么。

本周精读汇总相关思考,以飨读者。

跨越四十余年,看高考改革坎坷根源

作者

耳令

来源

银杏财经《高考背后的“中国门”》

高考,是为托举国家发展选拔人才的关口之一,与国家战略、经济紧密联动。

年~年,即艰难探索的十年结束后,百废待兴,人才青黄不接,跨越阶层的门槛“被层层打开,可以被尽情享用”。此后至年,许多人通过高考实现寒门跃迁。

90年代,庞大复杂的经济账带来的压力开始催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将种种问题缠附在身,如雪球般滚动延续至21世纪——教委实施“招生并轨”的试点,高考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为解决大学教育成本骤增问题,全国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开始转向“大众教育”;教育成本上升让贫困生无书可读,地域性教育质量差异出现,学区房逐渐疯狂,教育不公平进而引发了“高考移民”和高考黑中介产业链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分析,高考改革在这段时间兜兜转转、幅度不大,原因在于即便积弊已深,依然不能否认高考贡献的价值,明面上对GDP的拉动和暗地里输送往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迹可循。而若取消高考,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为避免积重难返导向失衡破灭,另一方面,人均GDP持续增长,高考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进入改革深水区,响应国家最新战略规划,新高考改革带着“6选3”“素质教育”“文理不分科”“强基计划”登场。

但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如,给予心智未开的高中生多大的选择权,成为改革的一个新难题。

接下来的文章,将逐一探讨部分重要问题。

考题、阅卷、分数……

高考改革趟过哪些坑?

张蔓生

来源

大象公会《高考,一碗端不平的水》

尽管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新高考改革,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实际执行起来必然不会一帆风顺。高考制度不仅置身复杂系统中,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微量元素的变动必将引起连锁反应。那么,从制度设计演变史中找准引发变化的关键因素,对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来说尤为重要。

其一,关于高考命题的探索。

年非典第二年全国共有11个省份进行了高考自主命题,公开的名义是有利素质教育、适应当地情况,让高考更公平。作者认为,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地方保护主义的延续:既然招生计划已经分省、已经倾向当地,不如就干脆让省份之间无法互相比较更好。这也导致了高考作文的出题决策过程成谜,每个省都有作文的“考经”,不同省的套路难以互相参考的状况

其二,关于高考阅卷的探索。

启用自主命题后,不同省的批阅过程和给分标准不明,为了不被仲裁影响考核,阅卷老师多打中等分,也造成了语文成绩分布聚集的现象。

如今,大部分省的高考卷都采用光电批阅,先由计算机扫描答题纸,再用技术按题切分,每道题分给两位老师批阅,如果分数差异超过限度,则发给第三个老师仲裁。这看上去非常公平公正,但实际上,高考的很多主观题是没有标准化评分体系。

其三,关于高考分数的探索。

3+X标准分在二十年前就在广东试点向全国推广。在当时的高考制度下,它对排名靠中间、恰好卡在上线和落榜之间约7%的学生会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极易由上线变为落榜。且由于原始分排名不公开,他们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因此落榜。这就是“局部利益调整”,所引发的不公平让3+X标准分一度废除。

而从年开始,国家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化考试,3+3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截至年,新高考改革已经进行了三批,推进到14个省份,并逐渐走向全国统一命题。这14个省份的自选科目分别采用六种不同的统计学赋分规则。

文章作者分析,造成这些曲折探索的根源在于,中国的高考制度设计由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地方政府和省部共建高校在招录中的作用,一边是中央的财政支持及其在高考中的话语权。这两股力量表现为两方:前者的诉求是各省自主命题、高校自主招生和伴生的“素质教育”口号,后者则是全国统一命题、题目标准化和分数标准化。

由此可见,高考是一场博弈,不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博弈,还是中央、地方、高校与考生群体之间,各个行政和财政主体之间的博弈。

而当新高考改革启动,二十年前就广受批评的“局部利益调整”、自选科目造成的给分玄学和专业壁垒等问题,现在也跟着回来了。随之而来的,则是自选科目人数突然变化引起的教师资源浪费、自选课对固定班级制的冲击等一系列问题。

高考背后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有解吗?何解?

图片

视觉中国

来源

南都观察《千万人的高考背后,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的?》

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同样深深影响着高考的未来,乃至教育的未来。

以衡水中学为例,衡水中学像抽水机一样,聚集了周边县市甚至外省的优质学生,进而影响竞争下沉。但公费生名额有限,造成教育越来越成为一扇隐形的墙,将资源匮乏的低收入人群阻挡在外。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更大的时空中——优秀学生多集中在沿海或者经济发达省份。因为经济积累、基础教育设施、家庭背景及家庭参与教育,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果更好,并且会将教育优势从初等教育保持到本科教育。

这甚至传导至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名额在不同区域间的投放存在不平衡,东部地区获得的名额多,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名额少,个别省份甚至为零。“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远低于本就很低的“普通高考”这一渠道。

鉴于很多农村学生、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已退出关于高考的竞争,年,《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发出。

从各省市具体的地方政策来看,人口输出地和高考大省制定的条件都比较宽松,但人口流入地的条件则严格许多,比如北京、上海等地一直都在慎重考虑、稳妥推进,依然专注于治理开墙打洞等关乎民生的事务,对随迁子女父母的要求也极为严苛。

依然留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则没有得到解决。“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发现,在贫困地区,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孩子,营养、智力等指标整体上最差,“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出去找工作,所以收入是在最底层的。”在贫困的农村,屋舍凋敝,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留下来的,只有37%能在千辛万苦之后高中毕业。

以上呈现的是外部资源倾斜,内部资源倾斜同样在发生,如老师的配置、课程的安排、学校的重视程度……无一不是如此。

年出现的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更耐人寻味。在多所贫困地区的中学,学生们通过网线和一块屏幕,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作业、考试。这看上去是在解决外部教育资源倾斜问题,但那块“屏幕”并未出现在全校,学校专门组成了“网班”,投入最好的师资,甚至单独为两个网班安装了柜式空调,每个教室两台,而其他的班级则要等到一年以后才会陆续安装。实际体现了在外部教育资源倾斜的基础上将内部教育资源倾斜。

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道阻且长。

强基计划的推出

会是“破五唯”的一剂良药吗?

来源

高中生学习《“强基计划”:高中生奋斗新目标》

高考要变得更好,除了需要逐一攻破教育公平问题,还需要在人才选拔方面有所作为。

为此,年我国开启了自主招生,从年开始,自主招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越来越热。但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招生争议不断,以“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为主题的负面新闻频现。自主招生的初衷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相反,各种关于自主招生的争议与腐败不公等成为舆论的主流。

年,“强基计划”推出,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问题。

其一,“强基计划”新模式招生,仅限于36所一流高校A类,但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代表着招生范围非常大的扩容弹性。

其二,新模式招生还将采取85%高考+15%校考,决定入场的因素在“八”,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二”。

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5%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剩下的15%,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未来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即使考到全省前30名、前10名,仍然可能无缘清北。

这在制度上对过去“唯分数论”形成一种倒逼改革。这还意味着,高考成绩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其三,新招生模式中学科竞赛不再是唯一的报名条件。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政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

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

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数已不再具有明显区分度,他们过往的校考环节,会融入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来增加区分度,有竞赛学习经验者,无疑更具有优势。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样兼顾竞赛知识的广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要做到万里挑一。

新生的强基计划在规则方面为我们描绘了精准打击、有效引导的理想图景,但能否对现实产生正向影响,还需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td/5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