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傈僳人家邂逅神秘的文化

“太阳走傈僳迁,太阳落傈僳住。”四千多年前,从青藏高原东部沿着川滇方向追赶太阳而来的傈僳族人,散居在金沙江两岸。公元15世纪,傈僳族助丽江木土司大败土蕃军,因怕遭土蕃报复,在荞氏族首领“刮木必”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西迁怒江沿岸定居。栖息在龙陵县境内的傈僳族就是在这次迁徙中过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认识了居住在平达乡黄连河村的傈僳汉子余文孝,并做客他家。这次邂逅,让笔者亲密接触了傈僳族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

丛林彩蝶舞翩跹

黄连河是一个傈僳族自治村,余文孝的家住在黄连河村的石洞河社,石洞河是一个风景秀丽、民俗浓郁的村落。来到余文孝家门前,只见一位着一袭傈僳装束的妙龄少女笑盈盈地从里屋迎了出来,余文孝介绍说这姑娘是前不久他家刚娶回来的儿媳妇。看着姑娘从头到脚全是刺绣缝制的服饰,笔者眼睛一亮,禁不住惊叹:“好美好美的服饰呀!我从未见到过这么精致的民族服装。”虽然笔者也是一名女性,但姑娘还是被笔者目不转睛盯得不好意思,转身进了厨房,再没出来。余文孝笑着告诉笔者,服饰是傈僳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其他民族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记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传说,喻示着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标记。据史料记载,傈僳族分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三大支系”,居住在龙陵平达乡黄连河的傈僳族,其服饰比较花哨,色彩斑斓,因而所称“花傈僳”。

“花傈僳”服饰颜色以大红、水红、黑、白、黄、绿、蓝七色为主,部件由头饰、衣服、腰带、裤子、围腰、吊筒、龙尾巴(飘带)七个部分组成。关于服饰七色、七个部件的组成在傈僳族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黄连河傈僳族中有一户人家生了七个女儿,七姐妹长大以后,美丽动人、勤劳善良,学会了纺麻织布和针线活。一天,傈僳老爹带着七姐妹上山砍柴,在樱桃树下休息时,看到从樱桃树上落下来的七种不同颜色的树叶和花,老爹对她们说:“你们用这七种颜色模仿皇宫里服饰去做一套衣服吧,穿上后才能成贵人。”后来,七姐妹开始分工。大姐做包头,把她喜欢的蝴蝶绣在包头上,并把包头做成蝴蝶形;二姐喜欢小花小草,于是把碎花绣在衣服的领口和袖口上;三姐喜欢向日葵,绣了一条有太阳花纹围腰;四姐手脚不够灵活,做了一条不绣花色的黑短裤;五姐粗脚大手,喜欢干各种重活,于是做了一条七色腰带,以便出门方便捆扎柴火和其它物品;六姐皮肤细嫩怕上山被草丛刺伤,被蚊虫叮咬,做了一对吊筒来保护小腿,七妹年纪最小,又最心灵手巧,但衣服的其它部件都被六个姐姐分摊了,她只抢到做一条“龙尾巴”,她于是就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精心纺织四十根长1尺左右的七彩花辫点缀在龙尾巴上,把她珍藏的种子“瓜子”,绣在了她编织的龙尾巴边上,拼成花的图案,称“瓜蔑花”;七姐妹做的衣服分头进行,各自绣的花色相互保密,最后才把各自刺绣的布料图案组成了现在的服饰。

傈僳山寨的姑娘在出嫁前,母亲都要缝制一套精美的嫁衣给女儿出嫁那天穿,婚后就要好好保存起来,在重大节庆时偶尔穿一次,直到新娘变成老妪死去,嫁衣便随殡入葬。缝制一套傈僳族女子服饰,从开始到成衣,约需3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刺绣上;所绣的花纹图案有:蝴蝶花、狗脚花、螃蟹花、金鱼花、蕨叶花、百灵鸟、樱桃花、月亮花、太阳花、蚂蚱花、瓜蔑花等共十余种,常取材于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形象。平达乡黄连河傈僳族女子服饰,绚丽多姿、雍容华贵,彩色的长衣饰以银泡、珍珠、海贝,青年女子行走起来,色彩斑斓,摇曳飘逸,色彩缤纷,尤如彩蝶翩翩起舞。进入黄连河,你随处都可看到一只只光鲜亮丽的“彩蝶”在田间、在地头、在山林忙碌的身影,特别是逢年过节、讨亲嫁女的时候,傈僳族女子穿着鲜艳夺目的服饰聚集一起,将整个山寨点缀成群花绽放、彩蝶飞舞的人间天堂。

目前,龙陵县委、政府已将黄连河傈僳女子服饰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服饰成为了向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者,是盛开在滇西大地上的一枝奇葩。

花样百出戏新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创造一方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龙陵的傈僳族也不例外,“花样戏新郎”和“姑爷还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花样戏新郎”讲的是结婚当日,新郎倌率着迎亲队伍吹着欢快的唢呐,浩浩荡荡来到新娘家娶亲。新娘家在院子心放着一只装满水的水桶、一捆散乱的柴火和一条扁担,新娘手握一根挂满花生、大枣、喜糖的竹哨站在端坐堂屋门前的父母身旁,听候父母安排。

待新郎一跨进家门,新娘便在父母的示意下走到院子,举起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的竹哨轻轻催赶新郎挑起那只装满水的水桶和那捆散乱的柴火,绕着院子走起来,若是撒了一滴水或掉了一根柴那这桩婚姻可能就泡汤了。因为,这是说明新郎倌平时在家不会干活,是一个慵懒之人,不足于让新娘托付终身。新娘父母考验新郎的程序一结束,新娘的闺蜜们便双手藏后,满脸坏笑,走向新郎,未等新郎反应过来,就被新娘的闺蜜们按住,从头到脚用锅底灰给抹成了蓬头垢面、面目全非的大花猫,惹得亲朋好友捧腹大笑。戏完新郎,闺蜜们直冲迎亲队,此时的迎亲队已没了先前雄纠纠气昂昂的阵势,一个个吓得抱头鼠串,连声求饶。笑声顿时填满傈僳族的农家小院,欢乐、祥和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村子。

好不容易取到新娘的迎亲队,返回的时候个个都是大花脸,所到之处都会引来一片笑声,但,谁都不会为此害羞,因为招来的笑声越多,婚礼才越喜气,新郎和新娘今后的日子才幸福多多,快乐多多。回到新郎家已是吃下午饭的时辰,满院客人翘首以盼的心终于落下了,在司仪的主持下行了拜堂礼,吃过团圆饭后,婚礼暂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就转入“姑爷还工”了,新婚一个月后,新郎跟随新娘回到娘家居住一个月,与新娘的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满月之后新娘家要与小两口吃一顿团圆饭,第二天,由新娘的父亲或者兄长护送新郎和新娘返回婆家,婆家再与新娘父亲或兄长吃一顿团圆饭,婚礼才正式结束,小两口从此开始新的生活。过了“姑爷还工”这道程序后,新郎倌这回才真正的“抱得美人归”。当然,今后每年仍然还要抽出时间去帮助新娘家干活,直到干满个工,才算还完岳父岳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

      强身健体“嘟哒哒”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生活在木城乡和平达乡交界处芦根河的两个傈僳姑娘,她们聪明伶俐,歌喉赛过百灵鸟,舞姿好比金凤凰。有一年的傈僳新年,她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到三锅腔(地名)参加一年一度的年会。途中她们在山洼里看到一蓬形状如棕树叶片的草本植物,绿茵茵非常可爱。觉得好玩,就各自采了一大把,带到举办年会的打歌场,用自己的巧手编成了一个漂亮的草球。

一个姑娘用右手掌心将草球使劲向上一抬,想不到富有弹性的草球飞得老高,而后又晃晃悠悠,飘落而下,不等草球落地,另一个姑娘又用双手拼拢使劲向上抬,草球又高高飞起。哇!嘟哒哒!嘟哒哒!(傈僳语:快来玩,大家快来一起玩),姑娘们忘情玩耍的笑语欢声,扰得小伙子打陀螺不会转,射弩找不到靶,他们干脆来到姑娘旁边围观起来。有人提议,各寨子的小伙子分别和姑娘比赛,尽管小伙们使尽浑身解数想在姑娘面前尽量地表现自己,还是比不赢姑娘轻盈的步伐,灵活的双手。最后,有个黄连河的小伙子,乘姑娘的体力下降,拼尽全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黄连河小伙在三锅腔玩“嘟哒哒”成了英雄,“嘟哒哒”在黄连河男女老幼中迅速传开。从那以后,“嘟哒哒”就成了黄连河傈僳青年男女传情的活动和健身项目,不论是农闲、节日、聚会、喜庆日子都开展此项活动。

来源:网易博客(香堂人)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   -

  (发信息、广告请加QQ咨询)

  投稿邮箱:wx

bsxw.cn

  en

  管理员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格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sz/3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