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您的孩子缺点再多,也不会达到李圣珍老师所收留的孩子的那种程度,可李圣珍老师可以让这些被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差孩子一个个变成了乖孩子、好孩子,那么,您凭什么还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没信心呢?不一样的母亲李圣珍李圣珍现年53岁,从教近30年,是北京通州二中的一位优秀教师。经她之手调教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自不必说,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所调教出来的一批特殊的儿女。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他们的亲生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如今大半已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未成年的孩子,经她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没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不论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还是有健康障碍的儿童;不论是有品德障碍的未成年人,还是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只要来到李圣珍老师的家里,通通药到病除,个个都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小天才。尽管有些孩子不能亲聆李老师的教诲,但只要得到她片言只语的点拨,或隔三岔五的指导,就如醍醐灌顶,好比久旱逢甘霖,立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给她写信打电话而得到亲自指导的遍布全国,有的一边给她打电话一边哭喊着,有的简直是在苦苦地哀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还有让人羡慕的研究生,都把她当作了惟一的救命稻草,视她为亲生母亲。她点拨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和孩子均受益匪浅,成千上万的孩子视她为再生父母。
李圣珍老师的教育思想
您的教育思想中的第一点: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您能具体谈一谈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中国的大人们最不好把握的一点。▲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感到和孩子沟通特别的困难?孩子有心里话也不愿意跟大人讲,大人找孩子谈话谈不了两分钟,孩子不但听不下去,而且感到十分厌烦。最后,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而紧张的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具杀伤力,孩子还能教育好吗?这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成下级,当成被驾驭的对象,当成小奴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去驾驭孩子的精神和肉体,比如说,有的家长总是教训孩子要这样那样,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从未把他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比方,上我这里来咨询的很多孩子的父母,总是以斥责或者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孩子,总是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总是让孩子听他们发号施令,而从不考虑孩子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一旦离心离德,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为什么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时得的分数不高,就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平时在家接待的一些家长,就犯了这个毛病。孩子只要考分不好,就直接向孩子宣泄他们的不快,说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只会搞得孩子越来越紧张,一紧张就更加学不好,或者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一直都非常好,刚考上重点高中,第一学期还不太适应,其中有一科出现红灯,家长就惊慌失措,认为孩子考上高中后学习有所松懈,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了一顿,而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听了父母那些过激言辞后,认为形势真的很严峻,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地,孩子反而不认真学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于是,彻底放纵自己,从不认真听讲,还逃学,最后发展到没日没夜地打电子游戏。其实,要相信孩子,他考得不好,心理压力已经很大、很难受了,家长尽量不要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愤怒情绪。因为家长的这种过激的批评,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家长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上次到我这里来的有些孩子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哀也发泄给孩子听,这也是不应该的,尤其一些离异的父母亲要注意这一点。比方说,前两天,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我这里来,孩子今年已经19岁了。他辍学已经有1年半,在学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级,本来在学校成绩不错,由于父母亲离异后,母亲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痛苦,说什么做人真难,做女人好惨,说什么人生之路太难走,人间世态好炎凉……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听多了这些后,性格更加孤僻,学习也松劲,感到世态真炎凉,特别憎恨他父亲,内心一直处于特别矛盾的一种状态。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不理解大人的很多的事,将自己的哀发泄出来有时会扭曲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同时,家长还要把握一点的是,对自己喜的情绪要稍加控制。有很多家长很喜欢用金钱或物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有的孩子考分不错,家长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说:儿子,你真了不得,你考得这么好,你要什么爸爸都给你买。还有的家长,在麻将桌上赢了一把,回家后就搂着孩子亲个不停,给他买这个,买那个。其实,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的情绪反应太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凭什么会得到这种奖赏。父母喜怒无常,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所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控制地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的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我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下岗工人与生活贫困的家庭,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的这种焦虑的心态直接传达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反而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索性逃避学习了。
您谈到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是什么意思?
▲其实,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孩子在感情上天然需要一个贴近的人,家长必须就是成为孩子感情贴近的这个对象。
拿最通俗的比方来说,夫妻之间,应该互为情感归宿,要不是这样,婚姻就会出现伤痕、裂痕。如果父母亲不是孩子的情感归宿,那么,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裂痕,孩子就会寻找新的情感归宿,就会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里话找别人说,尤其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就会去找女孩子,女孩子就会去找男孩子,很多早恋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像我儿子王远就没有早恋的情况,因为他在父母这里找到了情感归宿,他什么都会跟父母讲,不需要再到别的地方寻找一种情感需要。如果父母亲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可以说,到了一定年龄是很危险的。孩子本身是很孤独无助的人,父母对其情感需要如果漠不关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油然而生的痛苦,在大人看来是小孩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子自己看来,就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为此,他们可能会走上情感的歧途。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要父母细心观察,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热情的鼓励,甚至包括亲吻和拥抱;有时候,孩子需要安静,家长应该视而不见,给孩子自己反思调整的机会。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斥责孩子,批评孩子,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感情上的归宿感。有时候,该拍拍背就给拍拍背,该摸摸就摸摸,该抱抱孩子就应该抱抱孩子,甚至有时候该贴贴脸也得贴贴脸。但是如果做得太过了的话,跟他这个年龄段不合适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也不会健康。去年有一个北京的家长到我这儿来咨询,孩子都12岁了,她还经常把孩子抱在腿上,亲他的脸,还是一个男孩子,显然这个动作就超越了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这样做已经不合适。11、12岁的男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他需要的是那种男子汉的鼓励,是与父母亲那种心与心的交流,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父母亲给他鼓励,给他找出前进的方向来。要是父母亲不能给孩子这个,孩子心理上不能成长,这个孩子还是处在四五岁的孩子心理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拉大距离,心理年龄滞后。所以说,孩子在成长阶段,对孩子的情感归宿到什么程度,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我非常反感父母对孩子搞间谍手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需要,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情感失控,所以,不择手段地侦查孩子的新动向,甚至偷看孩子日记、对孩子电话监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小孩推向情感的对立面:父母反倒成了自己感情的敌人,原来最可信赖的人成了克格勃。这不就麻烦了吗?其实,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把握住孩子的本性,孩子不会越轨的,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挽救的。而父母一旦成了孩子心中的间谍,你就失去了最终的把握能力。一旦您的孩子不再从情感上相信你,我可以断言,您的家庭教育已经亮起了红灯。
您常说: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逾越困难。为什么?
▲这是我们现在的家长的一个通病。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老是不停地念叨,不停地指责,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在旁边你要努力,你要努力、你怎么不好好学、你看人家多努力,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最后,家长唇干舌燥,问题也解决不了,孩子情绪也受影响,更没有心思学习。
所以,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遇到挫折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而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孩子逾越这个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自信,让他勇敢地跨越过去,这是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做的。如果父母亲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的话,就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我很反对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一味地指责,一开口就是你看谁谁学习怎样,你又怎样。实际上,每个孩子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像我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考试应该考满分,却又没有考满分,然而我没一味地指责孩子,我故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这辈子也得不了100分了吧,你这么马马虎虎的。孩子听了说:我下次一定得100分。我说:那好,看你行动。结果,孩子下一次考试就真得了100分,他说:我真得了100分。我告诉他:那下次咱再接着得100分。如果我要是一味指责孩子,肯定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我觉得我之所以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在孩子碰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一些具体的指点。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我也是这样。
今天上午来的一个家长,因为孩子马上要面临高考,成绩不算很理想。家长整天絮絮叨叨,说,要抓紧,要努力,你怎么不争气,你怎么不好好用功,要不怎么会这样被动啦。我告诉那位家长,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说一些这样的大而空的话,这样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更加紧张、焦虑。你现在要做的是,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你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大家在一起分析孩子面临的具体障碍,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论,对孩子全盘否定,这样言不及义,只能增加孩子的紧张程度,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
其实,在大人眼里,孩子面临的那些障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孩子本身是个弱者,大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孩子那里,可能就会被看作是不得了的问题,这是由孩子本身在社会中的能量较小决定的。他们更需要切实的帮助,而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更不是家长消极的抱怨。
在我这里的孩子们,我都是这样,无论是学习上、精神上,他需要你帮助他解决一些难题,我就会给他们很多具体的指导,而从不抱怨他们。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谢谢你的转发!
文章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