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商人、商帮与商会
1、商业
商业是社会的重要分工,自原始社会起,伴随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商业就开始分化出来了。杨联陞先生说:“上古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诗经》有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皆言及商业。《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所以太史公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这种农、工、虞、商的分工,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使然。
之后,随着货币的诞生,商品交易更为便捷。商品数量的剧增使分工更为精细,商业已单独成业。商业通过其特有的方式使商品加速实现利润和规模,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到了现代,商业之重要更加显著,商品极大地丰富和规模化,销售额和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的两大指标,贸易顺逆差甚至成为国家之间的 。商业与人们生活和国力兴衰息息相关。
在中国夏时代商国,已有商业活动,除以物易物外,还有交易的等价物货币出现。交易货币为贝类。据考古证实,有玉贝、石贝、海贝、骨贝、铜贝等,尤其铜贝出现,说明当时已有金属铸币。
到商时代,商丘成了“三商之源,华商之首。”是商品,商人,商业的发源地。商代第七世君主王亥,创造了驱牛车大规模贸易的案例。《周书?酒浩》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传说相士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在各部落之间进行贸易。”
到了周代,已有“工商食官”的工商制度。说明商业在当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与门类。根据钱穆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的商业是随着农业的井田制冲破格子线,发展到山海林泽后开始的。他认为“农业生产由黍稷到稻麦,再而到桑麻兴起;盐铁,水利、纺织土业亦随之发达。工业一展开,商业亦就开始。”(《中国经济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一部人类史,亦可以称为一部商业发展史。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常以经济指标来比较。所以有GDP,人均GDP,财政收入,消费、生产物价指数,人均收入,人均购买力等指标。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商业财富是重要的基础指标。
现代社会,大多以解决财务自由程度,为达成人生自由程度的基本指标。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向高分层次递进。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和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出现。这些基础需求的获得和满足,大多是以物质获得为基础的。司马迁亦认为:“君子富,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义附焉。”(《史记?货殖列传》)
这些古今中外的理论,都深刻地说明人类的生存和需求、物质是基础。有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保证,可以向更好的去追求和发展。而这些指标和财富积累,都是通过商业活动来实现的。
2、商人
从事专门的商业活动的人称商人。可以说,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商人来生发完成的。在中国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定都商丘,商朝之人亦称商人。虽非经商意义上的商人,不过在商朝时,已有用牛车和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管仲曾说:“殷人 ,丝皂(槽)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后商时期,有零星的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如吕尚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在孟津以卖饭为生。所以,商族之人被认为中国商人的鼻祖。
在中国古代,虽然商业活动很早就有,但因处于奴隶社会,大多数商业活动,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收益属于国家,与个人无关。西周的“工商食官”制,即属于国家设立的制度和机构,其中的官贾人员领取俸禄,且可以世袭,营利主要由国家、诸候、贵族支配。
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民间商人产生在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由于工商业的高度发展,且出现了临淄、邯郸等工商业大都市。《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临淄(现山东淄博市)是齐国的都城,商业繁华。所谓商贾归齐若流水的盛况就发生在临淄。
由于货币的使用,使得商业交易更为灵活方便。民间商人便自然地独立出现了。钱穆先生的研究认为:“由于战国时代工商业之发达,以前以物易物之商业交换方式已不足应付,货币之使用与流通遂成为战国之另一新形态”。“战国时代才有真正民间商业,春秋时并无商人工人。”(钱穆《中国经济史》)。《左传?昭十六年》的这篇文章很重要:“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此篇记载了郑先公与商人共同开发,保障公平交易与商市存货的自由盟誓。也证实了当时,大量民间商人存在的事实。国与民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和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才是文明进化的开始。因此,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进化的重要时期。
3、商帮
有业有人必成帮。商业活动多了,规模大了,必然会使各行各业的商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支持,形成内部规矩,摒弃恶性竞争,造就抱团发展的利益和道德机制。
商帮的形成,首先是在宗亲和老乡圈子里形成的。中国人自远古便已“聚族而居,”形成牢固的宗族关系。此外,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家庭为单位,并可以世袭。一种商业模式成形了,就自然地在宗亲和老乡里发展。业务扩大的需要使得众多的宗亲,和老乡的参与。这样的圈子不断稳定和扩大,就形成了商帮。所以,商帮的特征是以地缘和血亲为载体,在商业活动中自发自然地产生的。
商帮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到明清时期才蔚然大观,成为明确的气候。商帮至今,己有年左右的明确历史。较早出现并成规模的是晋商和徽商。到了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势力一度鼎盛,形成了十大商帮。
晋商是十大商帮之首,犹其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
徽商又称徽帮,是旧徽州府籍商人之总称。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
粤商即广东商人,包括广府商帮、潮汕商帮、客家商帮、海陆丰商帮等。是中国近代商贸流通中的主要力量。与晋、徽、商帮合称三大商帮。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企业家的总和,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广义讲包含了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等。
苏商在明清时期的主体是洞庭商帮。分洞庭东山和西山两个商帮。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领军人物。
闽商是福建籍商人的总称。闽商的社会价值观鲜明,宗一族乡土观念很重,诚信为先,利义兼得是他们经商的基本理念。被誉为“华商 族。”
秦商主要指陕西关陕商帮,是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商帮。作出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三大经济文化文流的贡献。曾在明清十大商帮中居第三位。
赣商以江右商帮为主体,大兴于北宋时期,会馆遍布全国。
鲁商是山东籍商人们总称。始于商周,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司马迁有鲁人“好贾趋利,甚于周人”的记载。鲁商是古代商业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龙游商帮是在明清之际在浙江中西部崛起的全部性商帮。实据浙江衢州府所属龙游、常山、西安(今衢县)、开化和江山五县的商人,经营珠宝业,垦招业、造纸业、和印书业,手法高明,人数众多,其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鼎盛于清草乾隆,有遍地龙游遍地商之说。
宁波商帮是中国近代 的商帮之一,对中国的商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建了 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 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 家中资机器厂等。
随着时代、时势、时运和政府重心的转移和政策的多变。各个商帮的命运与兴衰也是复杂多变。既有低谷也有高峰,既有兴旺也有衰落,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朗咸平教授在通过对晋商、浙商、闵商、潮商四大商帮的研究分析中得出结论:虽然各个商帮都对时代和经济都各自做出不少的贡献,也曾经风起云涌,一时豪杰。但由于发心是投机,基本不读书,即使读书亦是为科举。这种唯利是图的投机原因, 都导致了各商帮的衰落。
其实,客观地说,战争、政治、乱世、朝代更替,政策变化,智慧和境界等无法准确预测和非能力控制的复杂因素,也是各商帮衰落的多种原因。
4、商会
商会是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进行沟通协调的纽带,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慈善、境界进行正道整合的平台。与商帮相比较,商会具有如下的特征:①法人性。商会必须合法注册,要通过社团登记,成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维护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团法人。而当时的商帮不需注册登记。②民间性。这点上,商会与商帮一样,以土缘和宗亲为基本载体,将民间企业连接起来,和衷共济,和谐发展。③公益性。体现在运行上,商会是一个公益的非盈利组织。商会不能投资,不能参与企业经营,不能对外进行经济担保。只能服务会员,进行与政府、社会、商会、商人之间的协调、促进、帮助、整合,使诸方受益、多方兼赢。④自律性。商会需通过《章程》,《公约》,《规定》等制度性文件规范营运,以道德,慈善,境界修炼引导会员自律正道发展。
近代商会萌芽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商人行会,即商人基尔特。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商会的国家,是近代商会的发源地。旧中国商会创于清末,陆续设于全国各县、市、及较大乡镇。有全省和全国组织,年,全国有商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旧商会解散。高旭晨先生认为:“商会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 的社团之一。从法律意义上而言,中国商会制度建立的过程,也是近代意义上商人身份确立的过程,是商人组织有序化的过程。与当时西方的民间商会相比较,它更具官方色彩,更依赖于国家法律的制度催化。这种制度的催化作用的成效十分显着,它相当迅速地改造、吸纳了各种形式的传统商人组织,成为具有主体性的利益集团。中国早期的商人组织的结构、形式与功能都比较单一,几为纯商 的封闭型组织。”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40年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30%。商会的组织和活动在现代的社会经济架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犹其民营经济,已占了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河山。按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和分析: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了50%,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占比超过90%。全国商会组织超过5万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组织。
这个时代的商人组织就是商会,它既是古代商帮的延续,又是近代法国商人基尔特的借鉴,更是近代中国旧商会的革命。因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其构建的特征和内涵不同,其内核和外延自然更不同。在新时代下,商会已从原始的宗亲扩展到乡亲,再从乡亲扩展到现代企业;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了信息社会;从传统文化发展到现代文化。所以,商会如何辨证继承和创新发展?如何得以从无序到有序的螺旋提升?如何突现商会明德正道的境界追求?是值得商会认真研究的课题。
商会的结构,模式和运作
1、商会的结构
商会的组织结构问题,是一个纲举目张的基础问题。它的架构如何设计,直接奠定了一个商会的运行成败基础。这是商会建设的基本组织结构保障。从总结各个商会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在商会建设之初,就要缜密地打造它的组织结构,形成科学构架。
借助内家拳学原理中的十字劲,经纬劲形成混元劲理论,我们将商会的组织构架按此原理规划,以期形成经纬矛盾互争的立体组织结构,使之有经有纬,充满张力和弹性。同时,以负熵内核贯通全局,形成内外交换兼容的耗散结构,充满活力,不断进步,达成可持续发展。具有这样结构原理的商会一定是坚实活泼、可不断顺势发展的。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将商会的结构定义为“经纬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家普利高津提出的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运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处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
从商会组织系统的角度看,任何组织都应该处于一种负熵状态中,通过与外界不断的交换物质和促进能量,使组织结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一种时空充满活力和功能充满效率的状态。商会的经纬耗散结构首先是落实在经(纵向)和纬(横向)上。从横向上看,商会应搭建好横向发展的结构。从这一结构向下落地,就是要搭建好与当地商会、区域商会和全国各地商会,仍至世界各地商会的互联互通结构,以互入团体会员,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联盟等有效方式,构造好商会的横向结构。从纵向上看,商会应致力于内部的系统深耕,打造层层递进的子系统。具体的操作可以用备案方式设立下属分会。如青年企业家分会,女企业家分会,金融分会,建材分会,餐饮分会等。以分会为抓手,丰富活动,发展会员,推动商会不断扩大。
商会的横向(纬度)结构建设还必须统筹到与政府和社会资源(如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金融税务服务、教育延伸服务等)的良性整合层面。使会员感受到了商会的资源和帮助,增加商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经纬结构搭建的关键在于它的内在动态平衡与活力,需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一种平衡,这需要形成一个充满负熵的耗散结构来调整,充实。若一个平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均衡状态时,需要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使之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又达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商会在这种开放的不断生发而充满活力的,不断从无序到有序的状态结构中会获得动能和效率。通过经纬耗散结构,可以使商会的运行既有结构的稳定性,又充盈生气活力,不断地交换资源,增加活动和能量,使商会不断成长进步,迈上新台阶。在这种结构中制定的战略和战术,是落得下地并可以中道发展的。
2、商会的营运模式
商会的营运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的模式好坏,关系到商会的运行实效。对商会的经营模式的认识,各个商会也会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商会认为,商会就是同乡会、老乡会,大家达到聚会的目的就可以了。也有些商会认为,商会是个社团组织,是个非经济平台,绝不能从事商业活动等等。但从商会的本质上看,商会的动因就是以商成会、以商立会;运营是以商办会、以商促会;发展是以商养会、以商兴会。这个过程反映了商会的本质。所以,商会的营运模式要契合这个本质。
从商会经营开始,就一直会有两个痛点。一是会费难收,一是会员流动大。每年的会费收取,是商会的一大难事。拖交,欠交,缓交,少交,不交,比比皆是。会员流动亦同,每年一盘点,又有不少会员流失。会员的忠诚度和粘连性较差。这些痛点的如何解决?都在考量商会商业模式的优劣。
根据商会的本质特性和结构,商会应依此建立一个适合商会的营运模式。商会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老乡会,吃饭喝酒会;也不能直接去投资经营,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商会既要守住社团法人、公益组织、服务促进平台的底线,又要积极有为,促进会员和企业的发展,以期他们最终反哺商会,达成良性循环。这种思维的优化结果,就是要形成一个好的模式。这个模式是首先由商会倡导,引导,促进会员们抱团出资,成立一个或多个项目投资经营平台,以实业促发展,以项目求利润。商会则大力支持和协调资源帮助。以股份制或合伙人方式合法地进行有效联结。与平台(或企业)在协议中约定,产生的利润要有一部分反哺商会。如果这样实施,则可以形成商会营运的稳定费用支撑。可以让商会减少对会费的依赖,解决会费难收的痛点。而且,在赢利项目中不断分期开放对会员的入股权,使每个会员都能分享项目利润。这对加强会员粘性和吸引非会员入商会,都有巨大的作用。这个模式同时亦解决了另一个会员流失的痛点。
3、商会运营
当然,商会的营运模式要以真诚优质服务为核心和基础,只有真诚知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老乡的认同和会员的认可。
所以,商会的营运模式有几个特点。①从本质上看:以商立会,以商养会,以商促会,以商兴会。②从机制上看:商会倡导、全力推进设立经营性企业。通过投资和经营项目获取利润。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反哺商会。商会不直接投资,不参与股份,不直接经营,不对外担保,牢牢地守住底线,规避了一系列风险。但同时,商会要调动发挥资源,主动协调各方,积极促进推动,帮助实现利润,然后通过协议约定,将公司经营的部分利润反哺商会,使商会获取稳定的捐赠收入。这种模式是商会健康发展的有效营运模式。③服务兴会。增设教育,医疗,法律援助,劳务输出等专委会。帮助老乡,会员解决看病难,读书难,官司难,就业难的问题。用真诚的服务以心换心,赢得老乡的认同和会员的认可。
商会的高度和境界
毋庸质疑,商会的营运主体是人。若人的问题不解决,不会有好的结构和模式。即便有了一个结构和模式,没有合适的人来营运,亦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光有解决方案不行,得有合适的人。这种合适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高度和相应的境界。所以,商会必须有明确的高度要求对标,亦必须提倡学习修炼、从而不断提升境界。使执行方案的人在有高度、有境界的状态中,得以平心静气,有收有放,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地将商会管理营运好。因此,商会的高度与境界问题,决不是一个务虚的问题,而是一个求实的大问题。
1、在商会的高度问题上,应要求把握四个高度。
首先是要把握政治高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商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主动完成以党的思想、原则和党的领导对商会工作的全覆盖。以党的要求引领商会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商会中的先进作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边做好自己的企业,创新产品,创造利润,实现价值。一边紧跟党的号召,顺应国家政策,构建多赢模式,跟随党指挥和国家的发展步伐,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造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只有这样在政治高度的坚定不移的站位,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才能将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才能使商会繁荣兴旺。
其次要提倡树立商会的文化高度。众所周知,文化是商会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商会是无知的、庸俗、低级的商会。商会要高举文化的旗帜,形成文化的高地,展示文化的魅力,锻造商会的文化气氛,成就商会的健全的文化人格。所以,商会要办刊物杂志,要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