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秦汉丧葬用币的类型及流行时代

根据丧葬用币的出现时间、种类及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海贝及仿贝、贵金属货币及仿币、铜钱及其仿币三大类。

其中,海贝主要是货贝;仿贝种类很多,有蚌贝、骨贝、石贝、玉贝、铜贝、包金铜贝、金贝、银贝、铅贝、陶贝、角贝等;贵金属货币主要是金饼及金版黄金货币,它们各自都有仿币,质地也有陶泥、铜、铅等区别。

铜钱的种类更加丰富,如空首布、平首布、刀币、蚁鼻钱、圜钱及半两钱、五铢钱、新莽钱等等,这一类的仿币主要是仿形制较小的蚁鼻钱、方孔钱等,质地有泥质、陶质、铜质、铅质、石质、木质等。

一、作为丧葬用币的海贝及仿贝

1、类型

(1)海贝

海贝整体呈一端稍尖、一端圆弧的椭圆形,正面有唇、齿,背面圆鼓。但在长时期的使用过程中,绝大多数经过人为的加工,因而其形制特征也有一些变化,一般根据海贝背部穿孔的大小,将海贝分为小孔式贝、大孔式贝及背磨式贝三型。

小孔式贝在背部一端琢有一个(个别有两个)细小的穿孔,孔径一般不大于0.2厘米。这种小孔式的贝的发现不多,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等有发现。

大孔式贝。背部一端(个别在中间位置)的穿孔变大,呈不规则圆形,孔径在0.~0.8厘米或更大一些。考古所见数量很多,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墓葬、郑州二里岗白家庄7号墓等都有发现。

背磨式贝。背部凸起的部分几乎全部被磨去,因而在形体上变小,重量也减轻。这一种形制的海贝发现很多,如河南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等。

以上三种形制的海贝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此外,在考古发掘中还有部分海贝是没有穿孔而随葬的,如西安老牛坡墓地除出土大孔式贝外,还出土无孔的海贝。

(2)仿贝

仿贝有蚌、石、骨、铜、金、陶等多种质地,由于是人为手工制作的,且有时间、地点的不同,因而各种仿贝,甚至同一种仿贝的制作粗略精、细程度不一,既有制作精细,形象极近海贝的,也有制作粗朴,类似海贝的,还有制作很简略,仅作海贝示意的。

但其最初都是仿照海贝制作的,或多或少都保留了海贝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仿贝的正背面、唇、齿、穿孔及整体形状上。根据仿贝质地的不同,分为蚌贝、石玉贝、骨贝、铜贝、包金铜贝、金银贝、陶泥贝、木贝及角贝等几种。

2、流行时代

根据考古出土材料可知,海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晚期一直在墓葬中有出土,其中尤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之前特别盛行,之后则有所减少。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晚期以前的陕西西安半坡、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的墓葬中,已经有使用海贝,甚至骨贝、石贝、蚌贝、铅贝、金贝等仿贝随葬的情况了,但是此时使用海贝及仿贝随葬的现象并不普遍。

根据其在墓葬中的随葬位置可知,此时期的海贝及仿贝应该还是用作装饰品出现的。商代早期的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等墓葬中也发现有海贝随葬,但此时期发现的海贝随葬情况不是很普遍,还没有比较确切的证据说明其为货币。

商代晚期的情况却大不一样,经过安阳殷墟七八十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贝,此时期的金文、甲骨文中也有较多关于用贝的记载,因此有学者提出商代晚期已经使用海贝作为货币。

或者说到商代晚期贝币已经取代其他实物货币称为货币的主流,商代晚期海贝已经是实物货币是可以肯定的。

海贝作为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固有的使用价值,作为装饰品就是它作为特殊的自然财富的存在形式,因而在取得了货币的职能之后,还被充当装饰品的并没有消失,仍可被用作装饰品,正同后代的金银一样。

各种类型的海贝及仿贝的流行时段,归纳起来说,海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晚期流行,其中尤以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之前特别盛行,进入春秋后海贝相对减少。

蚌贝、石玉贝、骨贝等仿贝的主要流行自西周晚期开始,春秋中晚期除了之前流行的仿贝外,骨贝、无文铜贝及包金贝、金贝等也逐渐流行,特别是骨贝大肆流行。

至战国晚期,海贝及骨贝、石贝、有文铜贝等仿贝都进入了最后的流行阶段,至此以后,它们将逐渐不再见于墓葬之中。

二、作为丧葬用币的贵金属货币及其仿币

1、类型

(1)贵金属货币的类型

金版:墓葬中出土所见的金版大多被切割成小块,从保存稍大的来看,有的整体较平,呈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还有呈一面凸起、一面内凹的瓦状或龟背形的,一面均有“陈爰”、“郢”、“郢爰”等阳文的方形印记,方印数量根据金版的大小,保存有1~20个或更多。

金饼:出土所见的金饼形制大小不一,根据整体形制可以分为以下二型:一种是两面均较平,或边缘略厚、中间略薄,整体呈较平的圆饼状,或被切割成块状,但仍可以看出是圆饼状的,表面有阴刻的文字或符号,还有一些有钤印。

另一种是正面凸起,背面内凹,整体略呈碟形或扁球形,表面有阴刻的文字或符号,还有一些有钤印。也有大、小两种,大者一般直径在5~7厘米之间,一般接近而不到克,小者直径约1.5~厘米,重约10~18克左右。

马蹄金及麟趾金: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令更黄金为麟趾、褭蹄(即马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

可见,在武帝太始二年时曾经将原来的黄金铸币改为麟趾金、马蹄金,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形制,一直是不够清楚的。

2、流行时代

贵金属货币在墓葬中发现较少,多出土于窖藏及遗址,考古发现用于随葬和市场流通的时间会有一些偏差,根据解放以来发现的两千多座楚墓中有一百多座出土天秤和砝码来看,这种权衡器在春秋战国之际开始随葬,春秋末至战国中期出土较多,可以反映日常生活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的一些情况。

目前可知随葬有黄金货币的墓葬最早见于战国初期,至于金版在墓葬中的最早发现是咸阳路家坡战国晚期墓,到西汉早期还有一些发现,之后则不见有用于随葬。

传统的观点认为从战国至东汉是使用陶泥质冥币为主的阶段,总的来看,这种看法是比较正确的。东汉以前主要使用陶泥质冥币,这种情况也符合当时用陶泥制作其他各类明器的习惯。

具体到某一种冥币的流行时段却又比较复杂。战国时期使用铅饼随葬的现象较陶泥饼更多,但陶泥饼流行时段较铅饼长,分布也较前者广泛,进入秦汉以后陶泥饼成为了仿贵金属货币的主要类型,而常见于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东汉以后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主要使用陶泥质、铅质、铜质等冥币的习俗,但是相对随葬铜钱的数量及普及程度来说,使用这种仿币随葬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整个战国时期随葬冥币的现象并不是非常盛行,西汉时期使用的情况相对有所增多。

三、作为丧葬用币的铜钱及其仿币

1、类型

(1)随葬铜钱的类型

根据考古发现的情况,随葬在墓葬中的铜质钱币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刀币、蚁鼻钱、圜钱、半两钱、五铢钱、新莽钱等等,具体的发现很多,尤其是半两、五铢及新莽钱。

(2)厌胜钱的类型

厌胜钱虽然称“钱”,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充当货币的职能,而是借助钱币的形制来表达其内容的钱币衍生物。一般均为铜质,除少数尺寸相差较大外,其余的大小和五铢钱差不多。

根据图像、文字等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文字类厌胜钱。圆形方孔,有些钱外缘有纽、环,有些残缺了,有些则可能本来就没有。第二类:文字加图案类厌胜钱。

在形制、风格上更加接近五铢钱,或者很多就是利用五铢钱范加刻其他文字、图案再铸造而成的。

()铜钱仿币的类型

与仿照海贝制作仿贝、仿照贵金属货币的制作仿币一样,也有铜钱仿币的存在,不但如此,而且存在陶泥质、石质及铜质、铅质等多种质地的仿币。

2、流行时代

(1)随葬铜钱的流行

金属铸币用于墓葬中随葬的时间,要稍晚于其出现在日常流通中的时间,其中空首布最早见用于随葬从春秋晚期开始的,刀币又比平首布稍晚,在战国中期以后,多为战国晚期,蚁鼻钱、圜钱及先秦半两的流行也在战国中晚期之后。

由秦至西汉、东汉以后,钱币影响的日益增大,从日常流通进入墓葬中作丧葬用币的时间要比战国以前快得多。自半两以后,随葬钱币数量日益增多,普及程度也达到甚至超过了先秦随葬海贝的情况。

特别是进入西汉以后,从西汉早期到晚期以后一直到东汉时期,在随葬钱币的墓葬数量及每墓随葬钱币的数量上,都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2)厌胜钱的流行

西汉初期就已经产生了厌胜钱,在西汉中晚期及新莽时期较为盛行,但东汉时期又趋于消退。从一些具有环、纽的厌胜钱及相关的钱文来看,此类压胜钱并非是为随葬而制作的冥币,而是在生前佩带使用的。

()铜钱仿币的流行

骨质、泥质、石质仿蚁鼻钱发现很少,通过前面的介绍可知,它们是随葬在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的,并且还伴出有骨质、泥质的仿海贝,当蚁鼻钱退出流通之后,这类仿币也几乎不再见于墓葬中随葬。

仿圆形方孔钱最早均见于西汉早期,陶(泥)五铢主要流行在元狩五年以后的西汉中晚期新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的数量很多。至于其他金属小瘗钱的年代也比较确定。

具体的情况是半两小瘗钱从战国末期(以陕西凤翔高庄秦墓为代表)至西汉初期(以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为代表)流行。总的来说,仿圆形方孔的陶泥钱及金属小瘗钱主要的流行时代是在西汉时期,到东汉以后数量日益减少直至消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sz/12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