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展示给世界的感觉就是——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只对大陆上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其实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视海洋的,中国第二个朝代商朝就非常典型的海洋文明国家,商朝的通行货币是海贝,所以与贸易相关的词通常都有“贝”字部首。
海洋在秦汉时期,中国除了在大陆上开辟丝绸之路外,在海洋上也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处一直达到今天的中东、非洲、南欧,此后的历代,中国的商人都在海洋上奔波赚钱。
由于中国率先使用了指南针,宋元时期,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贸易国,以至于在西方的传说中,中国遍地黄金,然而历史进入明清后,中国突然进入了极端封闭和保守的时代,两个朝代的皇帝都严禁海上贸易。
中国古代船只随着海上贸易的结束,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也就先天不足了,所以中国没有发育出资本主义制度。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皇帝会突然这么做,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理由。
明朝宣德五年,公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次下西洋,郑和率领62艘宝船,宝船长44丈,宽18丈,带领船员人,从今天的南京长江口出发,向西方驶去。
郑和这是人类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出海行动,郑和的船上除了海员外,还满载着大明制作的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等,与沿途国家进行和平贸易,最远处到达了今天的非洲莫桑比克,共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这次下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到达的最远处,不像西方那种殖民活动,中国人出海是纯粹的商业贸易,带来的是和平和繁荣,所以郑和下西洋至今都是和平贸易的代名词。
郑和航海图然而,郑和船队在归途的时候,行至今天的印度古里,郑和突发疾病,病逝于宣德八年,公元年,享年62岁,郑和死后,明朝政府宣布海洋贸易结束,并于两年后正式下令永不出海,中国的海洋时代落幕了。
郑和死后40多年,欧洲正式开始了海洋探索,世界的海洋主导权开始转移到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