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共5分钟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各自所需,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各得其所,交易而退”。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此时,生产物资、生活用品的交换逐渐常态化。因为这种物物交换受到很多限制,存在着不便,人们开始找寻可以取而代之的媒介。
《资本论》说:“这种形式交替地、暂时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但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就只是固定在某种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或者说结晶为货币形式。”
天然海贝,就是这种最终被固定下来充当交换媒介的商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尚书·盘庚》中有云:“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桓宽也在《盐铁论·错币》中载:“故教与俗改,弊(币)与世易。夏以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凡此之类的史籍记载还有很多,林林总总,都在说明一件事,夏朝货币的形式已是天然海贝。如果说学者的记述是后人对前代佚事的追述,带有一定的传说性,尚不足以证明货币的起源,那么后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器物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年,与夏朝纪年大体一致。另外,在河南陕县七里铺、郑州上街夏朝遗址或墓葬中,也发现有骨贝等仿贝。这些仿贝的发现,说明夏朝贝作为货币来使用已很广泛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天然海贝来做货币呢?概括来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上古时期,有一个古老部落,叫做商。商的祖先契被唐尧封为司徒。《史记·殷本纪》引用《世本》说“契居蕃。”虽然“蕃”在何地,古今争议不断,但“蕃”近水却是一直公认的事实。正是由于商族原居住地近水,才让他们与天然海贝这种海生动物结缘。
天然海贝,形体滋润光泽,晶莹斑斓,质地犹如玉石,背斑呈云彩般花纹。商族人素有以这些海贝做装饰的习惯。他们把海贝穿一小孔,用绳串起系于脖颈、手腕或脚脖之处。后来随着商族部落迁徙与兴盛,以海贝作为装饰物件或吉祥之物开始在中原各部落中流行起来,用物品来交换天然海贝也便开始出现。
对于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天然海贝是外来品,因数量稀少故价值较高。随着商族不断迁徙,商品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加之天然海贝间形体相近,坚固耐用,价值固定,便于计数和长期使用、保存与携带,海贝便逐步从商品范畴中分离,最终在夏末,成了特定的媒介——货币。
同一时期,刀、剗、鎛等生产工具在不同地区也充当着货币。此时的夏朝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货币。
夏桀残暴无道,失了民心,商汤趁夏乱而灭夏,成立了商朝。商朝时,得益于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进步。当时的手工业已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又有很细的分工。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商品交换活动,加速货币的进化。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鲸、海蚌、海贝、龟、玉等,这些都不是当地的产品,说明商朝的商品交换范围已非常大,也证实了商朝已有了靠商业贩运谋生的商人。“殷人善商”之说不虚。正因如此,在商族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后,其长期使用的一般等价物——天然海贝便迅速淘汰了其他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于全国的硬通货,并越来越受人追捧。
这么说,当然是有多方面的证据的。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铭文中,多有“取贝”(接受赏赐)、“锡贝”(赏赐)、“献贝”(进贡)、“囚贝”(殉葬)等字样的文字记载。从这些字组中,可以看到天然海贝在当时的价值。
在已发掘的商代墓葬中,也经常出土随葬的贝币。比如在山东益都苏端口屯一号亚字形商朝晚期方伯墓,随葬贝壳有枚;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掘的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一次出土的随葬贝币更是有余枚之多。《诗经·小雅》有“既见君子赐我百朋”的记载。这里的朋是天然海贝的计量单位,每五枚天然海贝为一系,二系为一朋。“百朋”天然海贝也就是枚,是非常大的一笔。方伯和妇好墓中如此多的天然海贝随葬,也恰好与他们的身份相称,毕竟天然海贝在当时是财富的象征。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汉字。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中,以“贝”作为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价值有关。比如财、货、赐、宝(宝)、买(买)、卖(卖)、贸、贷、贿、赂等。在汉字的组合中,分去“贝”就是“贫”;“贝”少了就是“贱”。这些无不说明,在汉字形成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我国先民的观念中,天然海贝就已经是有价值并且能体现价值的东西。
商朝中后期,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天然海贝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弥补市场货币的不足,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如石贝、珧贝、陶贝、骨贝、蚌贝、铜贝、银贝、包金贝等。在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朝晚期墓葬中,均有大量仿贝与真贝一同出土。各类仿贝与真贝相伴而行是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过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西周建立后,重视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商品交换设立市场。西周初期,天然海贝仍是流通全国的硬通货。但是到了西周中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冶炼技术的进步,用金属材料制作的仿制贝币逐渐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除楚国还在使用铜贝外,北方其他诸侯国基本不再使用天然贝和仿制贝。而贝币和仿制贝最终退出流通领域,则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不过,在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天然海贝一直使用到明末清初,直到清顺治时,天然海贝才在中华大地上正式退出货币领域,重新回归到普通商品行列。作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使用时间之长,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本文刊登于年第一期《金融文化》杂志
编辑:于思奇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