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由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王永生撰写的《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8个章节、50个专题组成,从最早的贝币开始,最后以人民币结尾,跨越三千多年。以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为主,另外也挑选了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地域上兼顾到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每枚(种)钱币独立为一个专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五十个专题归属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专题六千字左右,随文配有拓图,另外有16页精美的彩图。这是作者在完成《中国货币史话》四本系列作品之后,又撰写的一部钱币学专著。
本文为系列第三期,对应原书第一章第二节内容,讲述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以下为本期连载的内容
不知有人注意到没有,我国的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是由三枚布币构成的一个“人”字形。这个设计非常经典,它不仅精准地反映了我国的央行称为“人民银行”的这一属性特点,还深刻地揭示出了源于铲形农具的“布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一节我们讲到,我国古代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外来的交换品是海贝,在内部可以让渡的财产中,主要使用的不是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常用的家畜,而使用的是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被称为“布币”。
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先秦四大货币体系,去领略璀璨的先秦货币文化。
一、青铜铸币取代海贝成为货币
“海贝”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虽然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正式废弃。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便已经基本绝迹。替代贝币的是由农具铲、工具刀以及纺轮等手工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形态各异的青铜铸币。
青铜铸币为什么会取代海贝而成为货币呢?
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早期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因为社会的分工,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不尽相同,这就为经常性的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金属逐渐成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在交换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并取代其他商品货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最初多半是由铜铁等贱金属充当货币,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因其自身的优点而逐渐胜出,最终代替铜铁而成为货币金属的首选。
金属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重量和纯度,与形状几乎无关。金属铸币虽然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减重等现象,但是却依然能够流通使用,后来就是根据这种现象而衍生出了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的兑换券,进一步又演变为不兑换的纸币以及当前的各种信用流通工具,这是到目前为止货币发展的一般轨迹,也可以说是基本的规律。
我国早期的金属货币是由青铜工具演变发展来的。根据考古发掘的钱币实物,大致上在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都城洛邑(今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以及三晋(山西、河北)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燕国、赵国,以及齐国等地,大约从春秋晚期开始铸造使用刀币;战国中期以后,在北方的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被称为圜钱,一般认为它源自纺轮,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玉璧发展而来;南方的楚国则使用铜贝,这种铜贝又被称为蚁鼻钱。另外,楚国还铸造一种金版,称量使用,表现出有别于中原地区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货币形态。
二、四大货币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则日趋独立。因为政治上的割据、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使得各诸侯国的货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总体上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圜钱、铜贝(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1.布币:
布币是由农具铲演变来的。这种演变的痕迹,首先从实物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早期布币的上端即首部,仍然保留有用来插木柄的銎并且还留有范芯,布币的首部因中空并呈銎状,所以被钱币界形象地称为“空首布”。但是,空首布因其原始体型上的一些先天缺陷,比如:方形中空的首部、大而薄的形体,既不容易保持完整,又不便于大量的携带或是储存,就限制了其货币职能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当货币的使用更为频繁之后,空首布体型上的这些缺点就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于是,从春秋后期开始,空首布的形制便逐渐地开始发生变革,进入到战国以后,就最终演变成为“平首布”。所谓平首布是指上端首部不再是中空的,而是呈扁平的实体。平首布的式样非常复杂,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有足布,因此,根据足的不同形制,大致上又可以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釿布四种类型。
空首布
方足布(宅阳)
圆足布(武阳,三孔布)
布币是从铲形农具演变来的,除实物上的承继关系之外,在文献中也能找到依据。如《诗经·周颂·臣工》中有“命我众人,庤乃钱鎛”的诗句,意思是周王命令他属下的农人们,收藏好他们的锹和锄,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说文解字》对“钱”的释文是:“钱,铫也。古田器”。这里“铫”即“锹”字,与铲同类。《广雅·释器》对“鎛”的释文是:“鎛,锄也”。由此可知,“钱”与“鎛”都是当时农具的名称,后来将货币统称为“钱”就是来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铸币称为“布”,也是源于此,这是因为在古代,“布”是“鎛”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
布币是我国早期最重要的金属铸币,但是它最早出现于何时呢?却是一个难于做出准确界定的问题。这是因为实用的生产工具铲,与早期用于货币的原始鎛(布)之间是很难划分的。一般说来,越早的布币,其形状就越接近于它所演变的工具,后来因为逐渐减重而演变成为各种形制不同的布币。根据出土资料,钱币界大多数认为最早的布币大致出现在商朝的中后期。
正是因为布币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早期金属铸币的产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才被选作央行行徽的构成元素。
2.刀币:
刀币也称“刀化(货)”,它是由实用的工具刀削演化而来。这种观点在钱币界一直存在分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发掘的山戎部落墓地中,有原始青铜刀削与尖首刀同时出土而得到证明,最后才被普遍接受。
刀币的流通范围没有布币广,主要是在北方燕赵等国的狩猎民族和东方从事渔猎的齐国使用。这与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用农具铲作为货币是一个原理,在北方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以狩猎及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中,刀削自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后来就以刀为货币。这种观点虽然可以说明刀币产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解释清楚刀币手柄上为何要有一个圆环。因为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用过如刀币那样柄上带一圆环的实用刀具。这种刀削在殷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周代的器物中未曾有过,甚至在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墓葬中也没有见过。既然实用的刀削都没有铸有圆环,那么为何用做一般等价物的刀币却要在手柄处铸一圆环呢?目前对此还没有合适的解释,我认为可能是为了将多枚刀币捆绑在一起,这样便于携带和计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布币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那么刀币又有几种类型呢?刀币依据流通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北部燕国、赵国的刀币。体型稍小,但是种类较多。其中,燕国的刀币,形制上又可分针首刀、尖首刀、明刀三种类型;赵国本来是铸行布币的国家,但是从战国中期开始,为适应与邻近通行刀币的燕国、齐国的贸易需要,也开始铸行刀币。赵国的刀币是先秦刀币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经常与燕国的明刀或三晋的布币混杂在一起出土。
燕国刀币(针首刀、尖首刀、明刀)
另一类是东部齐国的刀币。齐国在姜氏时代,估计刀币、布币、圜钱在民间都曾经流通使用过。周安王二十三年(前)田氏灭姜篡位以后,开始专门行使刀币。齐国刀币与燕、赵两国的刀币不同,体形硕大、文字高挺、铸造精整。但是,数量较少,流通区域仅限于齐国境内。齐国的刀币通常根据所铸造的文字数量而分为: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其中,六字刀上面的文字为“齐建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六个字中除第一个字“齐”字之外,其余五个字始终都有争议,最后两个字钱币学界多读为“法化”,意思为国家法定的货币;古文字界则解释为“大刀”,意思为大型的刀币。分歧主要是在第二个字,其中以释读为“建”“造”“返”较有影响。实际上,这三种释读都字义通畅,并与齐国的历史也能联系起来。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周赧王三十一年(前)齐襄王靠田单驱逐燕军,复国之后所铸。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公元前年周室接受田和为齐公的称号后所铸。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开国或重新建国的意思,明显是为了纪念而铸造的,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
齐国刀币(六字刀、三字刀)
书籍介绍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的钱币浩如烟海,但是,总有一些钱币,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者,比如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宝……这一枚玫钱币,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它所承载、记录、见证和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多彩。这50种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个时代,串联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王永生,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在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有一定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4篇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出版学术专著6部,策划指导1部大型纪录片、1次丝路科考活动。
目录
第一章货币的起源及统一
1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
2布刀圜贝: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3半两钱:承担了统一使命的货币
第二章汉五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
4五铢钱: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5白鹿皮币、白金三品:汉武帝的敛财手段
6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
7一刀平五千:斩断了王莽改革事业的金错刀
8汉佉二体钱:东西方货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相互影响
9钱币三国:钱币版三国演义
第三章唐通宝钱制的创立及影响
10开元通宝:开启了中国货币的新时代
11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见证了“安史之乱”的钱币
12乾元重宝:为平定安史之乱铸造的货币
13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唐军坚守西域的实物见证
14会昌开元:记录了佛教最大一场劫难的钱币
15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产物
16粟特青铜钱: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第四章两宋复杂且繁盛的钱币文化
17淳化元宝:最早的御书钱
18祥符元宝(通宝):记录了最后一场封禅闹剧的钱币
19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见证了王安石变法的货币
20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
21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
22嘉定铁钱:钱文最为繁杂的货币
23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五章辽夏金元的铸币
24辽钱:笼罩在迷雾中的钱币
25西夏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26承安宝货:最早的银币
27供养钱:元代特有的一种钱币
28元钞: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纸币
29元末起义军钱币:不幸被应验的咒语
第六章明代落后的币制
30洪武通宝:重农轻商的“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
31大明通行宝钞: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
32隆庆通宝:见证了中西方贸易的钱币
33永历通宝:记录了郑成功“反清复明”大业的钱币
34跑马崇祯:预言了明朝灭亡的钱币
第七章清代变革中的币制
35准噶尔普尔钱:形制异样、命运多舛的钱币
36新疆红钱:体现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钱币
37乾隆宝藏: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的钱币
38道光通宝·八年十:唯一成功铸造的大钱
39咸丰朝的钱钞制: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币制
40元宝(银锭):中国特有的“银币”
41寿星银饼、漳州军饷:中国最初的仿铸银币
42光绪元宝:最早的机制银币
43足银壹钱:左宗棠为新疆设计的银币
44“饷金”金币:我国唯一的金币
45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
46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第八章现代币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袁大头:最初的国币
48色章果木:十三世达赖铸造的金币
49法币改革:现代纸币制度的初步建立
50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文章整理孟源祎
图文编辑罗梦宇
审校田雯
责编胡晓涛金天
监制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周末读史
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二)
周末读史
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
翟东升:夯实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一带一路,一帆风顺还是颠簸前行
陈雨露:书写“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新篇章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