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用器材诠释声音达音科DK40

在随身HIFI这个圈子里说起能够把圈铁这块玩的最执着的,或许提起达音科应该不会有烧友有啥异议。从多年前发布DN那会儿算起,至少在国内的竞品厂牌是换了一波又一波,但凡提到圈铁,达音科家的东西总是很难去绕开的。原因无他----太特么执着了…甚至我曾和赵工闲聊的时候尝试性的问过有没有考虑去做个十个八个纯动铁单元堆起来的玩意去和市面上在售的那几个所谓的“随身天花板”肛一波?

至于赵工原话怎么回答的我也不记得了,反正大致意思就是“我做过,但是没听清为啥没有继续做下去,反正我就是做过了,至于卖没卖过,天知地知我知就完了…”。好吧,无妨,术业有专攻嘛。倒并不是说我觉得对于塞子这种东西来说单元越多就越牛批,而是这个观念放在现阶段大陆烧友的圈子里对此深以为然的着实太多。(老赵:不是钱的问题,给再多钱也不好使…哐当,再给我拿酒来)

人呐,有种执念是好事,能够把圈铁这玩意玩到登峰造极也是本事。细数业内其它厂商,AKG放现在来说只能算是开了个好头,不过后面很长一段时期心思都不在这儿,最后临被收购后不久冷不丁撂下个N来…你说你早点不拿出来,远的不说,你哪怕在当年发布N40的时候把这个N作为新旗舰一并拿出来指不定现在圈铁一哥的名号还是你的。平心而论呢,N这塞子还不错,甭管其负面评价有多少,至少放两年前它还是有相当的分量的一个作品,倒不是说放现在它就不行了,只是作为烧友,现在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你要用生不逢时来形容N呢,我觉得也恰如其分。而另一个厂商索尼呢,虽然这么些年索尼的音频部门开发团队一直在做着让人莫名其妙的调整,但是对圈铁耳机的耕耘倒是也从来没停过。从几年前的H系列到后来的A系列,再到后来的旗舰Z5,水平上的不断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对于大陆的烧友们虽说是一提起索尼基本都褒贬不一,但是从我个人主观上来说,索尼在圈铁这个领域中仍然在不断进步,即便是Z5这样的塞子,它确实是不太好搭配,搭配好的Z5我也听过,我觉得不能因为一个塞子它不好搭配就贸然的去否定它的价值。就像当年K,也是个难伺候的主儿,但却鲜有人去指责它的声音一样。当然到这两年,索尼发布的诸如N3啊啥的,甚至是定位消费级的无线项圈WI-X也用了圈铁的方案,看起来似乎是在做减法,实际上我觉得这俩放在其档次的定位上声音是没什么毛病的。至于将要发售的新旗舰IER-Z1R,看吧,虽说品鉴会是搞了不少也听过几次,但毕竟还是没那个时间去仔细折腾,声音方面也不好随便下定论,但是有一点还是老样子,这也是个考验搭配的玩意。至于其它更高端的诸如64audio的tiafourte之类的,人家定价两万多,像我这种瘪三也就蹭蹭,不敢有啥非分之想,标杆不标杆的我说了也不算,UrichUbuy的事儿,至少从定价上来看它绝对算当下圈铁方案里的天花板…

而达音科呢,比较务实的一个厂商,务实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比如“一分价钱一分货”或者“花多少钱办多大事”这种在一般消费级电子产品中一撂下来就能够堵人的嘴的绝世真理如果放到HIFI特别是随身HIFI领域里的说服力其实也没比放P强多少。但总归还是有那么几个厂商是比较认死理的,达音科可以算是其中之一,前些年便携HIFI市场还处在圈铁的洪荒时代的时候,似乎在当时的烧友们眼里除了K以外别的圈铁都只能算是东施效颦意义上的东西,哪怕索尼家那几个H系列也不例外,想正儿八经的玩圈铁K才是正经。而达音科在那会就倒腾出了一个DN来,虽然放现在来提起当年DN这玩意它仍然也属于一个试水性质的作品,但是它的发售存在两个意义,一是圈铁这种方案的器材并非国外大厂才能做得好,国产厂牌一样可以做,即便它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放当时同类同档次产品中来说,算是不错了…其二呢,就是定价,路虎我买不起长城哈弗的话咬咬牙还是能整一辆的,虽然现今的K早已跌下神坛,作为一个上古旗舰价格也一路走崩,达音科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长城哈弗,少了这么个业界巨头,当下还在坚持做圈铁的厂商也都是当年一路上活下来的,大伙儿各凭本事吃饭,不存在啥在圈铁领域里谁比谁更有渊源之类的。不过话虽这么说,正经现在还活着的仍然还在坚持把重心放在圈铁这个方案上的厂商也不多了就是,谈起圈铁达音科自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

回到正题,这个DK呢,是达音科现阶段的圈铁方案旗舰,发售于18年第三季度,我手头这条已入手两月有余,磨合(煲机)时间基本上超出了官方建议的小时,倒不是说我不愿意继续接着煲,而是我对煲机这事儿一向都是差不多就行了,再难煲的塞子如果搞得非要动辄几百个小时才能让人听得进去的话我估摸着厂商自己都会想法子去解决这个问题…先简单谈谈这塞子的三点特性:

1.采用了一个一圈四铁的方案;

作为圈铁耳机来说就单元数量来说倒是不算少,虽然同类产品中采用同样方案的产品好像也并不是没有,但是这货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枚官方声称采用了双面镀铍的单元在分频中是负责低频还包括整个儿的中频。这个在主流的圈铁分频方案里就很少见了,或者说如果你主要拿来听流行人声这一类音源的话,把它理解为一个圈塞好像也不为过…当然也可见厂商对这一枚动圈单元有着相当的自信。

2.腔体采用了液态金属(锆合金)来制作;

在耳塞里最先采用这种物料来制作腔体的是ALOCAMPFIREAUDIO的VEGA(织女星)和LYRA2(天琴2)。这种物料的物理特性最重要的是硬度及强度极高,不过物理材料学方面的东西我也没那么深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日常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诸如磕碰或者划痕之类的情况对于这种材质制作的耳塞腔体来说可以有效的避免。当然凡事无绝对,我不敢打包票你拿着这个腔体用锉子去死命摩擦百分之百不会留下痕迹,但就我手头一条用了一年半多的织女星来说,目前还光亮如新…不过有意思的是CAMPFIRE家后续的产品均没有再采用这种材质,可能和这种材质的加工难度较大是有关系的,从索尼18年度新品IER-Z1R发布已有半年却至今难产就可见一斑。

3.关于线材;

DK出厂标配线材是一条四绞线,材质采用的单晶铜和纯银混编的方案,做工精致且硬度尚可。这条线的特性主要有两个,一是和达音科之前的线材一样采用了膨胀式MMCX插针的设计,以确保腔体插针母座和线材插针的结合部不易出现非人为转动的情况,稳定性优于常规的MMCX设计;其二就是线材插头采用了可更换自锁式插头,以适配市面上绝大部分便携播放器的插口规格。虽然这种设计最初是由DITAAUDIO首创,但是达音科并未直接沿用这种设计而是加以改进,使得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对于烧友而言这样的可更换插头式的设计无疑能够提供极大的方便。

声音方面DK作为达音科现阶段的最新旗舰,也是一款代表着达音科迄今为止最高水准的一个作品。在与主流的便携器材搭配中都有着良好的相性。风格方面大气而内敛,且有着极强的潜力。整个频段的分布相当均衡,低频克制却有着极佳的动态表现。得益于这一枚双面镀铍的动圈单元,不仅仅在低频方面有着极佳的弹性,整个中频结像也处理的十分见功底,结像的形体感和距离感以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呈现,并非能够简单的以通常意义上的器乐塞或者人声塞来概述其风格。其实很多时候烧友们的取向是一个矛盾体,既要有味道,又要忠于还原,所以一般对于厂商而言在这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是一件很考验功底的活儿。不过每个厂商都有着自己对声音的一种理解,所以烧友们为了简单直观,才简单粗暴的强行分类为所谓的器乐塞或者人声塞。但是最初我刚拿到这条塞子的时候一耳朵我就发现这塞子没这么简单,达音科似乎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子…从风格到细节似乎处处都显得既有着高度还原的底子,又毫不留痕迹的诠释着自己对声音美感的表现以一种较为艺术的方式进行着色。这就不难理解从三年前DK的开发计划立项之初直到去年第三季度才完成如果仅仅只是以好听为目的是全然没有必要花费这么长的周期去完成这个产品。而DK在中高频及高频方面尤其以中等规模的古典编制器乐的表现中同样有着不俗的张力,中等偏大而规整的声场,器乐的定位及良好的高频结像,无一不能看出为何这塞子在分频方案中把四枚动铁单元全部分配给了高频,且全部采用的高频和极高频单元。

主观搭配方面就手头的一些器材来说基本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特别不搭的方案,结合入手建议简单列举几个供参考:

DK+iPhone6sPlus:

实属无奈这是我手头还能找到少有的既还保留了3.5mm耳机口又还算是有代表性的一个大众向的“便携播放器”。实际感受是比仅仅听个响的程度还是要好上不少,搭配网易云推送的一些流行不去较真的话问题也不大。不过很显然DK两头的延伸表现明显不是这种级别的手机能够驾驭的住的,如果抱着一种以手机作为前端想冲动消费一把且对随身HIFI仅仅只是浅尝辄止的想法的话,建议还是多琢磨琢磨,我一直觉得无线降噪才是手机HIFI最合适的归宿;

DK+海贝R3:

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由于这机器有平衡输出,所以整体比起手机还是要强上一档,不过如果不去计较动态啥的,倒是也完全OK;

DK+艾利和SR15:

其实我觉得这套搭配可以看作一个不折腾的较为靠谱的选择。一来SR15本身虽然算不得一个各方面素质都出类拔萃的便携播放器,但同样它在该档次同类机器里也没什么明显的短板。二来SR15的调音有种精雕细琢的味道,大体上说来风格走的还是一个大众审美的路子,不过在一些古典器乐方面的表现它本身的味道不说渲染的有多艺术,但至少是正常的。加上现阶段艾利和全线产品只要带平衡口的播放器平衡口的输出功率其实并不低,搭配DK在尝试各类型风格的音源下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对于这个搭配我个人还是挺推荐的;

DK+索尼WM1Z:

先放个主观感受就是和同级别艾利和家的SPK相比之下,后者在搭配DK的情况下听感方面是更胜一筹的。无奈手头只有金砖没有SPK,所以只能拿金砖说事儿。这个搭配呢,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个尝试,特别在中等编制的古典器乐中DK显得相当沉稳,各器乐的定位及结像感都有着极高的辨识度。部分高频器乐的动态及光泽度也得到了不俗的发挥,原本DK略显内敛的风格被整个儿调动起来,这种水平的器乐表现在同类竞品中确实不多见。

结语:

人无完人,塞无完塞。每一个器材都体现了设计者诠释了自己对声音的一种理解,从这方面来讲,DK确实已经尽可能做到了无可挑剔,尤其是对多数烧友而言。从这条塞子的表现我同样也看到了达音科对声音以及对多数烧友们听音取向的一种理解。然而我个人对器材的看法是我希望听到的更多的是设计者对声音的一种独到的理解,并完全通过自己的意志把这种声音通过器材去表现出来,而不是更多的去主动迎合市场对其声音的接受度而受到任何的制约。比如曾经的final对比现在的final,就越来越脱离的曾经的那种理念。虽然我仍然认为现阶段的final在不断进步,但是和最初的理念却渐行渐远。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烧友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厂商自然不在一个维度上,但至少,这也可以说是我对器材的一种理解。









































白癜风应用什么药
怎么判断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4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