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岛屿海岸浅水或者滩涂上的海草床,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也是一个与陆地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有丰富的宝藏,有千奇百怪的动物,也有着各种令人惊奇的故事。请随着记者的笔触,走进这片神奇的、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吧。
海草丛中的一群“美女”
海南岛东岸的海草床中,潜藏着一群“美女”。这可不是生造的,而是堂而皇之进入了海洋生物课本中的。这群“美女”属于帘蛤目帘蛤科美女蛤属。这个以“美女”命名的蛤类动物,在海南岛的新村湾和高隆湾共发现了三种,分别叫棕带仙女蛤、面具美女蛤和华丽美女蛤。
棕带仙女蛤,在大陆称作棕带仙女蛤,在我国台湾省被称作女神长文蛤,主要分布于南海、中国大陆、台湾,常出现在潮间带至潮下带水深20米砂质海底,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这种蛤壳质坚厚,两壳相等,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贝壳比较漂亮:贝壳前缘是圆的,微微向上翘起,贝壳表面淡黄色,具有粗而宽的生长肋,肋间沟较深。由壳顶直达腹缘二条宽的棕褐色带及淡棕色的线纹。贝壳内面白色,后端及腹缘呈淡紫色。
腔肠动物海葵。泥蚶。施氏獭蛤。蛤蜊。比棕带仙女蛤更漂亮的是面具美女蛤,这种蛤壳面有黄白色或黄褐色火焰状花纹,并具有排列规则的轮脉较粗的生长纹。它们分布范围从中国一直到印度洋。而华丽美女蛤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和我国台湾省。
美女蛤都是软体动物,属于双壳纲,它们一开始都是变态发育,具有浮游幼虫期,变态成为稚贝后,开始把身体埋藏在海底生活,分布于潮间带至水深40米左右的潮下带之间的沙泥滩或沙滩。它们都具有经济价值,最主要的价值就是肉味鲜美,可供食用。
还有一个种蛤类叫“西施舌”,也是以美女命名的。在海南岛周边海草床中也有分布。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以西施舌为主料的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当场赐名“西施舌”。可见此菜美味非同凡响。
而海草床中最重要的“美女”,其实是“美人鱼”,即儒艮。在海南岛周边也有分布,只是近年来非常罕见。
奇怪的生活习性
海草床是浅海中的生态系统,因此无论是海草还是生活在其间的底栖生物,都对海水的潮汐最为熟悉,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当做生长的一种节奏。
年,生物学家布朗从美国康涅狄格的海草床中采集了一批活牡蛎,放到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个地下室里的水族箱里。布朗研究的是生物节律,他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在搬到内地城市芝加哥的前两个星期,牡蛎们依然按照原来美国东海岸大西洋的潮汐节奏,正常的规律生活,一切遵循着遥远的康涅狄格海岸的潮起潮落。
然而,两个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令布朗都难以解释的事情:这些牡蛎虽然依然有着潮水一样的生物节律,但是它们的节律行为却不再和康涅狄格的潮水吻合了。布朗查询了美国各沿海地区的潮水节律,发现这些牡蛎所遵循的生物节律,不符合当时已有科学所知的任何一张海水潮汐表。
经过反复计算,布朗意识到,这是芝加哥的潮水节律。芝加哥濒临著名的内陆大淡水湖——密歇根湖,面积广袤达5.78万平方公里,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潮水节律。
这些牡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它们知道海的存在,它们的祖先已经在海边生活了几亿年;它们可以离开海,海却不会离开它们。布朗猜测,也许牡蛎是感知到了气压的变化,从中反推出了潮汐应来的时间、自己应有的节律。
牡蛎能够感知未接触的湖水的潮汐节律,而针叶藻则是在海水中传播花粉。
在海中开花已经比较珍奇了,而针叶藻作为大型沉水被子植物,既具有高等植物的主要特征,也能在水中进行生活史。针叶藻的植株由叶片、地下基和根组成。在盐度、温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针叶藻的种子经过休眠、萌发和生长的过程成为新的成体植株。开花后,它们经过海水传播花粉。像陆地上的大多数植物一样,针叶藻会长出花枝、形成花序、开放花朵,然后释放花粉。花粉漂在水中,随着波浪从一株海草漂到另一株海草上,授粉过程结束后,受精的胚珠发育成熟形成种子。
海洋考古好帮手
古代生活在海边的早期人类,已经知道到海草床中找食物,大量的贝类、螺肉、鱼类等等,都成为人类远祖的食物。这就让现代考古学家得以通过食物的化石,来判断早期人类的一些活动。
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其在生长过程中会在甲壳上逐渐留下的线纹,这就是生长线。依据生长线的多少,通常可以推测动物的年龄。而软体动物的生长线,对于重建史前人类采集贝类的季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想推测出史前人类准确的狩猎采集季节,根据物种的生长史来直接推算动物的死亡季节,这样比较令人信服。年,美国科学家Courts和Higham就曾利用贝壳生长线重建了采自潮间带的双壳贝类雪蛤的生长季节。
目前,世界各地许多史前考古遗址中都出土了数量不等、生存环境不同的软体动物贝壳。自此考古学家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软体动物分析。在这一方面,西方学者建树颇多。例如,通过氧碳同位素来分析软体动物的贝壳,可以重建古环境。因为在海洋环境下,氧同位素变化已经可以成功地用于衡量古代海面温度。日本学者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通过分析贝丘遗址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可以认识日本绳纹时代(日本古代的一个时期)的环境变化以及绳纹人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和各类内陆水体,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贝丘遗址及不同种属的软体动物贝壳相继出土。
不仅底栖生物的贝壳能够帮助考古,底下底栖生物中,一些藏身在特殊的巢穴或管道内,这些管道由分泌物或由分泌物粘结沉积颗粒建筑而成,这些底栖生物的“房子”,也可以成为化石,被成为“化石遗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