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闻弦歌而知雅意——闲话“三国”人物》一文发表于年4月21日的《中国海洋石油报》。当时三囯剧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理陈炳骞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希望能“引出一点思考”。今日重读旧文,依然能引发我们历史情境与当代心灵的强烈共鸣。海贝海油螺号三位极聪明的人物,三种结局。一位的聪明才智只用在小地方,这是杨修;一位虽有雄才伟略,但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这是周瑜;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成为千古名相,但其不足之处在过于谨慎。闲话“三国”人物闻弦歌而知雅意“蒋干盗书”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名丑肖长华先生扮演的蒋干,真是给这个人物的形象作了盖棺论定。奇怪的是,以知人善任著称的曹操,怎么会把说降周瑜的重任委托给这样一个角色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实,蒋干并不是草包。在周瑜的同窗学友中,蒋干的辩才是首屈一指的。只因为周瑜是一座巍巍高山,蒋干才成了侏儒。周瑜对蒋干的到来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作了极为周详的策划:一上来就抑其所长,根本不让他开口,这样,即便蒋先生巧舌如簧,也就无所施其伎了。让我们瞧瞧周郎怎样对付蒋干。两人一见面,周瑜第一句话就是:“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词锋如剑,一语道破,直噎得蒋干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周瑜接着揶揄道:“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时候,蒋干已经被逼到墙角上,无言以对,只好高挂免战牌,自己否认自己的来意:“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耶?”真可谓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了。
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的蒋干,第一回合就惨败,当然不甘心窝窝囊囊灰溜溜地回去。这种心态正好为周瑜用计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于是顺势给他送上一份假情报,蒋干如获至宝,那还顾得上冷静地辨明真伪。这样一来,曹营两个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性命就断送在蒋干的手里了。风流倜傥的周郎是何等精明的人物,“闻弦歌而知雅意”,虽然很有点自鸣得意的味道,但其实是很确当的。在赤壁之战全过程中,周瑜处处算在前面,着实比曹操高出一筹。年轻的人击败年长的人,在历史上不乏其例,赤壁鏖兵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周瑜、诸葛亮两个小伙子手里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曹操骄傲了。诛吕布,破袁绍,灭袁术,占荆州,兵下江南。周瑜以五万之众迎敌曹操百万雄师,无异以卵击石,曹操能不骄傲吗?人到了头脑发昏的时侯,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大战前夕,曹孟德大宴群臣,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诗做得气势磅礴,可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几句不但与全诗的基调不和谐,而且的确不太吉利。扬州刺史刘馥大概是个书呆子,竟然提出意见。踌躇满志的曹操,在一片阿谀奉迎声中,哪里容得别人说三道四扫他的兴,便手起一槊把地师级干部刘馥刺死了。这段描写,把一个胸怀大志而又刚愎自用的英雄刻划得入木三分,也深刻地揭示了曹操失败的必然结果。在孙、刘联军中,还有一位“闻弦歌而知雅意”的高手,此人就是比周瑜还年青的诸葛孔明。周瑜着着算在曹操前面,而孔明却着着算在周瑜前面。周瑜的条条妙计,孔明洞若观火。这对才华横溢的周郎,于公于私,都是难以忍受的。
易中天品三国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然而,周瑜并不象世人所认定的那么狭隘,他首先想到的,是将孔明拉过来共事孙权,于是派诸葛谨去做孔明的工作。他明明知道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但为了江东社稷真心实意地网络他,这种器度十分难能可贵,比之那些妒贤忌能之辈实在有天壤之别。
易中天品三国:《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诸葛亮不受拉拢,周瑜才动了杀心,各为其主嘛,也是无可厚非的。火烧赤壁前夕,东南风起,周瑜升账,调动的第一路兵马是去追杀孔明的水陆两军,可见在周瑜眼里,诸葛亮的份量是在曹操之上的。瑜和亮,在三国中是两位绝伦超卓的人物,其聪慧睿智无出其右者。正好比是两位超一流的围棋高手,纵横驰骋于黑白世界之中,所向披靡。两人的差距仅在毫厘之间,大约也就差“半目”吧。但这“半目”的差距,对心比天高的周郎就是致命伤,他咽不下这口气。以个人的性格而言,不能不说周瑜的心胸是过于狭窄了。性格的弱点导致他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易中天品三国: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但是,诸葛亮和周瑜斗智,都是用在兴邦定国的大业上。这是高层次的决斗,大开大阖,大智大勇,大喜大悲,时代的风云,战场的雷电,翻腾奔涌,令人目眩神飞。无论胜败,给历史留下的,都是永恒的光华。三国还有一位绝顶聪明,同样“闻弦歌而知雅意”的人物——杨修。论智商,他恐怕不在诸葛亮和周瑜之下,可惜当时没有人出测试题,无从定量查考了。然而,杨修的聪明与那两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曹操不重用杨修,只让他当个专写文章的“研究室主任”(主簿),自有其道理。一来,杨修的聪明大抵只能算作雕虫小技,并无宏图伟策。二来,杨修才思过于敏捷,又过于卖弄,处处盖过曹操,招致超自我感觉良好的曹操的忌恨。耍一点小聪明,对豁达一些的主子,倒也罢了。否则,是要倒霉的。三来,杨修与世子曹植过往太密,甚至干预废长立幼之类敏感的权力斗争,则更为曹操所不容了。几个因素加起来,终于招惹杀身之祸。“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恃才放旷,根子在这里。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聪明而不精明”,用在杨修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的教训,是很值得今日的文人或曰知识分子引为殷鉴的。三位极聪明的人物,三种结局。一位的聪明才智只用在小地方,反被聪明误,这是杨修。一位虽有雄才伟略,但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斗了三次,败了三次,气了三次,终至一病不起,抱恨长天,这是周瑜。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成为千古名相,但其不足之处在过于谨慎。对外,如用魏延之计,奇袭长安,很可能一战成功;对内,管得太细,食少事烦,操劳过度。有人建议说,丞相有那么多助手,何苦事必躬亲?诸葛亮说,我并非不知,只是恐怕别人不如我尽心。这种工作方法很难持久,终于只活了54岁。
易中天品三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今论古,并非苛求先贤,只为引出一点思索,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易中天品三国1.诺,相当于现在的OK。2.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3.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4.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5.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6.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7.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8.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儿一点儿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9.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作者:陈炳骞编辑:梁晓菲发现不一样的中国海油北京白癜风的治疗费用白癜风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