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玉器的发现

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06/

秦国

西周中期,秦之始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始被周孝王擢为“附庸,邑之秦”。及平王东迁,秦有大功而被封为诸侯,立国于西周之废墟之上。此后,秦国力日盛,至春秋中期穆公时更是“并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一方霸主。后又经数百年经营,秦国最终扫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

春秋时期秦国玉器均出自关中地区。春秋早期秦国玉器主要出土于陕西宝鸡福堡M1、宝鸡阳平秦家沟M1、户县宋村M3、陇县边家庄M5等中型墓中。因立国时短,秦墓中出土玉器数量较少。边家庄M5属出土玉器较多的一座墓,也仅出土2串玉串饰和2件玉泡饰、11件玉圭等,其它如管、璧、贝等虽数量多达余件,但均为石质。甘肃礼县东9公里的大堡子山遗址被认为是秦国最早的秦公陵园,年和年在此处发掘清理了3座被盗掘的秦国大墓,仅发现劫余残余的少量玉器、料器和石器。据从盗掘者手中收缴的铜鼎、铜篡上所含“秦公”内容的铭文判断,这三座大墓应是秦襄公及其夫人墓和殉葬车马坑。在其附近的10余座中小型墓葬中也出土有少量玉玦、玉饼、玉环、玉圭及石圭、石剑等。

春秋中晚期秦国玉器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集中出土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及其周围,主要地点有姚家岗、豆腐村一带的宫殿遗址、马家庄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瓦窑头村,河南屯、八旗屯、高庄等。年在姚家岗宫殿遗址中出土玉璧、璜、玦等69件。年在高庄墓地中出土有玉璜、玉玦、玉襟钩、玉串饰等,其中玉璜就多达90件。年在马家庄宗庙遗址及祭坑中出土玉器件。秦公一号大墓为秦景公之墓,呈中字形,全长米,面积达5平方米,仅墓室就长60米,宽40米,深2.4米,规模宏大。该墓虽经多次盗掘,仍发出土玉璧、圭、璋、璜、玦、戈、鱼、佩、马头形饰、透雕蟠螭纹饰和绿松石串饰等玉器。这些玉器多数玉质上乘,琢制精细,精美异常。除凤翔雍城遗址外,在宝鸡益门村M2、眉县水泥厂秦墓中也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器。

战国时期,秦国玉器随着秦人的足迹向东扩展到了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出土玉器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余处,较重要的有陕西凤翔西村、咸阳黄家沟、临潼芷阳韩峪乡秦东陵、河南泌阳官庄北岗、湖北宜昌前坪、山西侯马南乔村等。这一时期秦墓数量虽多,但玉器出土数量却明显逊于春秋时期,器类也较单一。凤翔西村M号墓是一座有殉人的墓葬,因遭盗掘,仅发现有玉环、鱼、串饰和水晶环等4件玉器。在陕西长武上孟村发掘的28座秦墓中仅出土有12件玉玦,在西安半坡清理的余座战国秦墓中更是仅出土了一件残玉饰和一颗玉珠。

楚国及南方诸国

楚始封于西周初年,最早活动于丹江流域。春秋初年,楚国迁都郢(今湖北江陵),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势力扩大至湖南、湖北和河南大部分地区,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并至迟在春秋中期己形成与华夏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风格的文化,时有“居楚而楚,居夏而夏”之称。战国时期,楚国着力经营东南,势力扩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葬迄今为止己发掘清理万座以上,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湖北省楚墓主要集中在江陵、荆门、当阳、枝江一带,以战国早中期居多。江陵藤店一号墓、望山一、二号墓、天星观一号墓、荆门包山二号墓等都是经过发掘的大墓。因有巨大的圆丘土冢标志,这些大墓多被盗掘,出土随葬品极少,玉器出土数量反不如一些中型墓葬。此外,出土玉器地点春秋时期主要有江陵雨台山、襄阳山湾,战国时期主要有江陵望山、荆门包山、江陵九店、当阳赵巷等等。

河南省出土楚国玉器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玉器数量超过0件。重要玉器出土地点主要有信阳长台关楚墓、浙川下寺楚墓、和尚岭楚墓、徐家岭、桐柏月河、叶县旧县村楚墓、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正阳苏庄楚墓等。下寺楚墓是一处完整的楚国贵族避氏家族一家五代的墓地,从春秋中期延续至春秋晚期有大中小型20余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并均有玉器出土。和尚岭距下寺楚地仅米,徐家岭距和尚岭也仅2公里,分布着10余座较大型

楚墓,随葬品丰富,被认为与下寺同属一个家族墓地。下寺二号墓出土各类随葬品件(含枚海贝),出土玉器也最多,达件(不包括料器)。这些玉器除璧、石磬外均为佩饰品,有玉牌、鱗、琥、方形饰、方柱形饰、管状饰、鱼形饰等。下寺一号墓次之,出土玉器件,有璧、璜、玦、球、虎、牌、笄、梳、环、鱗、柄形器及各式珠等。桐柏月河一号墓和叶县旧县村一号墓出土玉器也较多,分别有余件和件。平粮台十六号楚墓时代约在战国晚期,出土的35件玉器有璧、璜、方形佩、鼓形佩、龙形饰、马头形带钩、环、管及梯形镜承托、匕等。所出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普遍施有谷纹、卷云纹等,尤以玉龙、璜、管、方形佩、鼓形佩制作精美。

湖南省楚墓主要集中在长沙一带,出土玉器地点主要有长沙刘城桥、临澧九里、岳阳凤形嘴山、桃源三元村、慈利石板村、沅陵木马陵等等,出土数量较少。安徽省楚墓几乎全为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分布在寿县、长丰、六安等地。出土玉器地点主要有寿县县城、六安城西二号墓、城北楚墓、长丰杨公等等。特别是杨公楚墓随葬大量的玉器,种类也较多,有璧、璜、佩、环、觸、圭、管和条形饰、三角形饰等,质地细腻,雕刻精美,为其它地区楚墓罕见。长丰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是迄今唯一可以确定的楚主墓,可惜民国时期两次被盗掘。据说该墓出土各类遗物0余件,但很快四处流散了。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楚国北部和东部的诸侯国如陈、蔡、曾、黄等作为楚国附庸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在湖北随县发掘的属于战国早期的擂鼓墩一号墓和擂鼓墩二号墓被认为是曾侯乙及其夫人之墓,出土玉器较多,两墓出土璧、琮、璜、玦、环、琥、铀、管饰、带钩、梳等合计余件。在随县刘家崖也发现有一批曾国的玉器。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为战国早期墓葬,出土玉器50余件,有璧、璜、管、环、玉人、带钩、龙形饰等对其的国属目前虽看法不一,或言宋墓,或言楚墓,或言楚之与国番国墓,但对其墓楚文化特征却是一致认同的。

在侯固堆一号墓北邻米的白狮子地发掘的一、二号墓也出土有玉器,时代与侯固堆一号墓大致相当,应属同一墓地。在河南光山宝相寺上官岗发现的黄君孟及其夫人的墓葬出土玉器件,其中北椁随葬有玉器54件,有玉环、鱼、兽面饰、圆柱形玦、人首形饰、玦、虎、兽首饰人面纹饰、玉管、玛瑙串饰、玉鸳鸯等。在黄君孟墓西北不远处的天鹅墩又发掘出一座同属春秋早期的黄季佗父墓。该墓单棺单椁,出土玉璜、玉方牌、玉虎、玉戚、玉璧、玉环等计11件。蔡国是春秋时的大国,自西周初始都于蔡(今河南上蔡故城),春秋时受楚压迫先后迁都有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州来(今安徽寿县)蔡国大墓虽在上蔡故城发现有一些,但基本上被盗掘一空。倒是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蔡侯墓保存较为完整,出土件青铜器、51件玉器、12件金器及约千粒的绿松石珠。

吴国玉器近年来有两次重大的发现,一是年在江苏苏州城西20公里的吴县通安乡严由发现一处吴国玉器窖藏,一是年,在江苏苏州浒墅关西北1.5公里处的真山主峰发掘了一座吴国大墓(D9M1)。严山玉器窑藏系当地釆石矿工在釆石作业中无意发现的,所出玉器被哄抢一空。后来,当地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多方工作,共征集出土玉器件,包括玉器、彩石器和料器。其中玉器件,经初步鉴定均为软玉,主要有璧、环、暧、璜、琮、虎形佩、鸟形佩、鹦鹉首拱形饰、兽形佩、珑、綱、弯钩形器、长方形佩、镯、筒形饰、管、珠、器嘴形饰、竹节形饰、长方形片饰、所形饰、箍形饰、弧形条状饰、环形饰、棒形饰、长条形饰、双系拱形起脊饰、斧等等,多数琢制精美,是难得的珍品。此外,还有珑、鱗、玦形饰、玛瑙杯、管、珠等绿松石、玛瑙、石髓等彩石器等件以及33件料器。据简报整理者意见,这处玉器窖藏的时代当为春秋晚期,可能为吴国的宫廷用玉,在吴国灭亡之际仓皇中草率地埋藏的。

真山大墓是一座墓穴凿在山体基岩上有高大封土的土墩墓,现存封土顶部东西径26米、南北径7米;底部东西径70米、南北径32米;墓底至封土顶高8.3米。墓室位于山体主峰的正中,长方形,东西长13.8米、南北宽8米、最高处距墓底1.8米,墓室东部有一墓道。墓内棺椁置于用石块和泥土混合堆筑的棺床上,棺椁已腐烂,从遗迹分析应为重棺重椁。此墓早期被盗掘,仅西部和北部边缘未被扰乱。出土遗物73件,主要为玉石器,部分为陶瓷器和贝等。

玉石器除了由2件虎形玉饰、2件玉球、3件拱形玉罩及1件玉玲组组成的一套玉覆面,一件玉戈、1件玉暧、3件玉钩外,其余件均为小件的佩饰、器物和衣上的坠饰、镶嵌饰等。串饰最多,主要为珠、管,有多种形状,以单面和双面雕琢纹饰的牌形饰、长方形饰和拱形饰最为精美,也最具特色。件油菜籽大小的圆形玉珠,每粒均有钻孔。在1件镶嵌有玉片的漆盒中,出有玛瑙管件、玛瑙珠60件,水晶珠件及绿松石珠等,其中部分还保存着珠、管成串的原貌,依次由玛瑙管、绿松石珠、水晶或玛瑙珠、绿松石珠相间重复串成。从已确认的墓葬时代,墓葬所处的位置以及墓的规模,真山大墓被确定为是春秋中晚期吴国大墓,墓主身份可确定为吴王。在浙江绍兴狮子山发掘的第号战国大墓出土各类玉石器达件(含3件绿松石珠),所出玉器主要有龙形佩、璜形佩、圭形佩及鸟、虎、蝉、兽面等。这些玉石器明显具有楚文化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12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