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选用海贝来做货币呢

这可不是哪个个人随便选择的,而是历史选择的,其中自有它的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海贝大小均匀,可按枚计数;既坚固耐久,又便于保存,携带、运输还方便,天然具备作为货币的条件。因此,不仅是我国,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民族,最初都曾经选择海贝作为货币。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最迟从商代开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财富的象征以及交换的媒介。因此我们说,我国最早的货币使用的是海贝。根据考古资料,贝币出土发现的区域,以今河南省中部为中心,东至沿海,西达关中,南抵长江,北至长城。其中以河南、皖北、晋南及渭水下游为最多。

商代所创造的文明以今河南安阳、洛阳为中心,远离大海,属于内陆的农耕文明。那么,这些被用作货币的海贝来自哪里?又是如何被输入进来的呢?

据专家考证,这些作为货币使用的海贝,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南海以及印度洋的马尔代夫一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背呈紫色,即文献中所谓的“紫贝”;另一种背部有一个黄圈,称“环贝”。这两种海贝学名统称为“货贝”,古书中所谓的大贝、紫贝、玄贝、文贝等,指的就是这种“货贝”。

产自南海的海贝主要通过古代称作“交州”的越南北部以及今广州输入中原地区。产自印度洋上的海贝则通过缅甸可直达云南,然后再输入中原地区。云南正因为是印度洋海贝输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地,因此,才长期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直至明末清初才改用铜钱。

实际上,海贝在用作货币之前,曾长期被作为装饰品使用,这主要是在商朝之前。作为货币使用,主要是从商代到西周之间,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贝币逐渐被金属铸币取代,秦朝统一后便被正式废除。

海贝作为货币,它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根据先秦的文献记载,海贝作为货币通常是以“朋”为计量单位,这从殷墟甲骨卜辞和商周彝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及《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等诗句中就可以得到证明。那么“朋”是怎样的单位?一“朋”又到底是指多少枚海贝呢?

古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指两枚贝,见许慎的《说文解字·贝》;另一种说是指五枚贝,见郑玄给《诗经》做的注释。但是,根据金文中“朋”字的几种写法可以发现,一“朋”包含有两串贝,每串又不止一枚。由此可知,一“朋”贝的数量应该是双数,且在两枚以上。这说明无论是许慎还是郑玄的说法都不准确。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据此考证一“朋”为十枚贝,这一观点后来被考古发现证明,郭沫若曾为此专门赋诗写道:“宝贝三堆难计数,十贝为朋不模糊”。

“朋”字现在常用来指“朋友”,这应该是其原意的引申或借用,而“朋”字的本意却早已被世人给淡忘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朋”字竟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单位。这位“朋友”肯定人人愿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12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