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扩散昨日漳浦多人食用青蛤后出现中毒

就在6月8日晚上

朋友圈出现这样一则消息

有人吃了青蛤海鲜后出现中毒症状!

呕吐,头晕,四肢麻木,血压升高......

(文章中还附有食物中毒患者就诊图片)

不仅如此

文章中还附有患者病情报告信息

一时间人心惶惶

到底消息是真是假?

贝类中毒事件报道

6月8日下午,漳州漳浦县佛昙镇多名群众疑似使用贝类海产品后,出现头晕、四肢麻痹等食物中毒症状,医院就诊。记者从漳浦县卫计局了解到,截止6月8日24时,先后有36名村医院医院检查救治,其中有1人病情较重,其余患者病情均相对稳定。据初步了解,中毒者大多是食用青蛤(淡菜、贻贝)引起的,目前该县相关部门正在紧急处置此事,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件:多名患者食物中毒均因进食“淡菜”

据了解,今日下午,医院先后接诊6名食物中毒(淡菜)患者,并向漳州市卫计委应急保健办发送了病情报告。报告显示,6名患者中,3名男子林某、吴某、刘某均来自漳浦佛谭。上午9时许,3人共同在工地进食“淡菜”,均于11点半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林国文、吴志成出现口唇、颈部、手指轻度麻木感,刘伟强出现口唇发麻以及四肢麻木无力,均无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样来自佛昙的杨某、陈某都是早上11点多进食“淡菜”,后出现颜面、口唇、四肢麻木无力、畏冷寒战、呕吐表现,另外还有三人也出现同样症状,目前在医院就诊。

原因:主要受海洋赤潮影响

6月7日,据福建省赤潮监视监测网报告,6日在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发现链状亚历山大藻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省厅已启动赤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程序。(本网记者陈惠华陈志远)

关于漳浦县多名群众疑似贝类中毒事件

情况通报

6月8日下午,漳浦县佛昙镇多名群众疑似使用贝类海产品后,出现头晕、四肢麻痹等中毒症状,医院就诊。

接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长黄庆华第一时间带领县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医院,看望慰问患者。并召开会议汇集情况,研究部署及时救治和全面防范措施。同时医院看望慰问住院人员。

截止6月8日24时,先后有36名村医院医院检查救治,其中有1人病情较重,其余患者病情均相对稳定。

据初步了解,中毒者大多是食用青蛤(淡菜、贻贝)引起的,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漳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漳浦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年6月8日

朋友们注意啦!

因海洋赤潮影响,漳州市沿海部分县(市)出现个别群众食用青蛤(淡菜、贻贝)引起头晕、手脚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请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严禁制售青蛤类食物,同时提醒广大群众近期暂时不要购买和食用青蛤,慎食贝壳类海产品。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尽快就医。

另外,还需提醒大家的是,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到信誉良好、有检测证书的商家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在饱口腹之欲的同时

食用海鲜必须多加小心!

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

赶紧转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

上吐下泻是海鲜中毒的初期表现,而部分毒性大的,还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麻痹性贝类毒素会引起口部及四肢麻痹、剌痛,肠胃不适,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致死。

  此外,螺类、贝类海鲜也很容易受到重金属、化学物质的污染。人一旦发生急性的重金属中毒,可能会出现出血、骨痛、贫血等各种问题。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是还没有特效解毒剂的,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在等待救援人员的过程中,中毒者可以马上进行催吐,尽量令毒素加快排出。对老年人来讲,扣喉、喝生姜水、喝浓盐水都是比较温和的催吐方式。具体方法是:用2两生姜,捣烂榨汁再加水喝下,或者是冲兑10%浓度的盐水喝下。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不好,或者已经陷入昏迷,就不适合催吐了。如果吐出来的分泌物中有血丝,意味着可能有胃出血的现象,也不能继续催吐。

  另外,如果出现腹泻的情况,建议不要服用止泻药,因为腹泻有助于毒素排出。如果救援人员到来的时间较长,而病人身体状况又比较好的话,甚至可以用轻微的泻药来帮助排出毒素。但是,以上家中的禁忌措施都只是暂时的,病人还是要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

跟贝类相比,螺的内脏比较难清理,因此不建议老年人食用。加上海鲜的胆固醇较高,老年人不宜贪嘴。不过,人体内本身有排毒系统,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另外,烹饪海鲜一定加热煮熟。吃海鲜的同时不要喝红酒、啤酒,因为其会跟海鲜产生反应,造成嘌呤增高,引起痛风或损害肾脏等问题。(via:广州日报)

网络图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网络图

那么

你知道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吗?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又是什么呢?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

  海洋中有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种。

3、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4、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

  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是什么?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有: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5、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据东南网漳州







































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1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