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国北师遇见呼伦贝尔,ldquo非

嘉宾云集的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

60多位呼伦贝尔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和展演者,

17项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览展示、互动体验,

为期3天的“传承非遗文化,醉美呼伦贝尔”图片展

让你应接不暇的精彩非遗文化体验

“北师大呼伦贝尔之夜文艺汇演”

“草原安代舞之夜”

.....

未来几天里百年纪念广场将搭起漂亮的蒙古包

在文华苑和小操场或许可以遇到

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同胞

北京师范大学“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

来到南国北师!

“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呢?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加强北部边疆与大湾区的连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融入师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合作举办“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4月17日上午9:30,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将于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B区)举行。4月17-19日,在学校百年纪念广场、非遗传习坊将有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进行非遗活态传承及表演展示。此外,在非遗传习坊还将全天候举办“传承非遗文化,醉美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图片展,呼伦贝尔的非遗传人将于现场展示源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艺术与手工技艺。邀请师生共同领略“北国碧玉,人间天堂”的独特文化风采。活动期间,17日晚在小操场举行“北师大呼伦贝尔之夜大型文艺汇演”,展示呼伦贝尔非遗的艺术魅力。18日晚在小操场举行“草原安代舞之夜”,师生们可以亲身参与,感受草原非遗文化魅力。活动期间还会有北师大附属及托管学校的中小学生前来学习和体验,象征着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在活动现场,我们能领略到呼伦贝尔的哪些风采呢?先来补一补呼伦贝尔的非遗知识吧!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

桦树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它形式多样,造型各异,主要有船、篓、箱、盒、碗等种类。这些器具都是将桦树皮以兽筋、马尾绳缝制而成,上面刻压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它们不但是重要的用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5:30-17:00;4月19日(周一)上午10:30-11:30,中午11:30-13:00,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展览区

巴尔虎“通克”射箭运动是蒙古族那达慕“男儿三技”又一项目,是巴尔虎部落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

“通克”(汉语称吊环靶)系蒙古语,是指动物骨骼的髋臼窝部分。射箭运动使用的“通克”(吊环靶)呈圆形,用毡子等制作而成,由五色套环组成,直径33厘米的环靶,外环固有吊钩,吊在横拉绳子上作为目标来射中。在古代弓箭作为捕猎的生产工具,曾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而到现代演变成为一种深受大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器材,成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蒙古族射箭不仅是“男儿三技”之一,而且成为教育子孙后代的“教科书”,举行庆典、祭祀敖包、消灭灾祸等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内容。“通克”射箭运动又是锻炼身体的一项有效运动,经常参加射箭运动,可以增强肩、臂、腰、腿部的力量,还可以发达胸、背肌肉,锻炼目力,提高注意力,考验意志力,培养人的顽强、果断、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11:40-12:00;4月19日(周一)11:20-11:4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陶力亚特搏克距今大约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搏克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不管是祭敖包,还是那达慕大会,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巴尔虎搏克产生于在同凶猛的野兽搏斗的过程中,就是“徒手同野兽搏斗的产物”。

巴尔虎陶力亚特搏克跤靴腰宽大,靴腰里用竹板或木板条连在一起,护腿脚上穿上厚袜子,在护腿和靴腰之间还有厚牛皮制成的护膝皮板,蒙语叫陶力亚。陶力亚从靴腰高不超过10cm。在高出靴腰的这部分皮板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对称动物画,主要画有象征着力量、威武的动物,如野公牛、狮子、鳄鱼、猛虎等,只是一种装饰,也是搏克选手们所向往的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11:00-11:20;4月19日(周一)11:00-11:2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鄂温克族是古老的森林民族,又是跨中国和俄罗斯的跨国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居民,现居住在鄂温克旗的就是当时的索伦部的后裔。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以游猎、游牧为主,鄂温克族是尊重传统的民族,鄂温克毛皮装饰工艺就是其中一项。千百年来鄂温克民族的先人一代一代相传,把日积月累的丰富的毛皮装饰工艺传授。鄂温克族独具特色的毛皮装饰工艺的产生与发展真实地反映了鄂温克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形成了独特的毛皮制作工艺文化。

鄂温克民族崇尚太阳。鄂温克人为了回馈太阳的恩赐,喜欢制作各种象征太阳的工艺品,赞美太阳的光明,温暖,善良与美丽,制作皮毛装饰“太阳姑娘”祈福给鄂温克人带来吉祥如意。所以就产生了鄂温克毛皮装饰工艺。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设计、制作、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9:30-10:30,下午14:30-15:30;4月19日(周一)上午9:30-10:30,中午11:30-13:00,下午14:30-15:3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非遗传习室1

皮雕艺术来源于游牧民族的古老工艺,流传于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等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物品中就有雕刻着精美图样的皮革制品。皮雕,就是以旋转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从事创作,以制作出各种表情、深浅、远近等感觉及效果,或是平面山水画或缀以装饰图案的形物,使图案纹样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凹凸的层次及纹饰;因此,在皮革上雕出凹凸不同层次的平面作品,统称皮雕。运用的技巧与竹雕、木雕等技法类似。并不是所有的皮革都适合作雕刻皮使用,只有经植物鞣(一种皮革加工时的鞣制方法)过的皮革最适合于皮雕。这类皮革易于塑造各种形状,适于雕刻、打印和涂染并增加作品的光泽,植鞣黄牛皮是皮雕的最佳材料。由于呼伦贝尔草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养育了黑白花和黄白花牛,这种牛的脊背皮的韧性和厚度最适宜制作皮雕产品。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5:30-17:00;4月19日(周一)上午10:30-11:30,中午11:30-13:00,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展览区

“哈尼卡”(达斡尔语音译)——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以纸为主要材质的人偶。其玩法类似“过家家”,孩子们通过大人的指点,复演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场景,如渔猎、婚宴、节日、采集、舞蹈等。

制做哈尼卡时,以白纸对折,剪出头形及颈部,用细小的苇条粘在头颈下部,作为与身体部分连接的骨架,再用方形纸叠成双层圆锥状三角形,把底部剪平为身体部分,与头颈部苇条粘接后,即成“哈尼卡”。工艺稍复杂的哈尼卡,在身上粘贴彩纸剪成的图案,并配上坎肩和双臂,在头部描绘五官及黑发,头上加装饰品等。哈尼卡一般高约20厘米。

也有用布、桦皮、软皮制做的非纸质较大哈尼卡,头部用蛋壳做成,描绘五官,粘黑丝线为发,绸、布做服饰。

哈尼卡(达斡尔语音译)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以纸为主要材质的人偶,独具民族风情,是达斡尔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9:30-10:30,下午14:30-15:30;4月19日(周一)上午9:30-10:30,中午11:30-13:00,下午14:30-15:3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非遗传习室2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场地大都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场地两端各设一个球门,参加比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国家体委在年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11:20-11:40;4月19日(周一)11:40-12:0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蒙古民族是最注重金银首饰的佩戴,更喜欢使用银、铜等贵金属器皿。客人每到一个蒙古包主人首先用银碗端上香浓的奶茶,桌上摆满用银或铜盘盛满奶制品。每逢节日庆典或走亲访友都会见到,姑娘、媳妇佩戴华丽的首饰,青年男士们佩戴银饰道具,银饰腰带等等。这些首饰、器皿都是蒙古族能工巧匠用传统的手工艺一锤锤打造出来的。

巴尔虎银制工艺品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古雅的图案装饰。一般采用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回纹、各种动物、龙凤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图案布局合理,花纹疏密得当,纹样主次分明、形体美观协调,体现了巴尔虎游牧民族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蒙古首饰、装饰、餐具的加工,完全手工打制,所用的金银纯度必须要高,造型特点是大方醇厚,精巧细致,不论色彩还是纹样,都讲究均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5:30-17:00;4月19日(周一)上午10:30-11:30,中午11:30-13:00,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展览区

巴尔虎蒙古族是历史悠久的游牧部落,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利用羊毛制作各种生活必需品,毡子便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他们在生产毡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制毡工艺和风俗习惯。搭盖蒙古包,包门用的毡帘,包内铺地、婴儿摇篮垫子、牧业生产所用的接羔袋、马鞍垫子都是用毡子制作的。所用方法有编制、缝纫、刺绣、剪切等技术。

羊毛毡传统制作技艺用料主要以羊毛为主,而且要求毛丝纤长,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帘、擀帘子、解帘子压边、再铺毛、再喷水、踏毡胚、洗毡、勾角、整形、晒毡简易概括大概14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

呼伦贝尔是内蒙古比较寒冷的地区,除了看重羊毛毡的完全防水性外,保暖的功能也是他们选择羊毛毡材质的主要原因。对于北方传统游牧民族这样随遇而安的特性相匹配,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生产条件,是北方传统民族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羊毛毡传统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在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当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对于研究游牧历史和打造牙克石市文化大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5:30-17:00;4月19日(周一)上午10:30-11:30,中午11:30-13:00,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展览区

呼麦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年,蒙古族呼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上午9:00-9:30;4月19日(周一)上午9:00-9:3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duu)为“歌”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nuglaa)”(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最具特色。

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与草原文化类型最强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9:30-10:00;4月19日(周一)9:30-10:0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己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式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为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5类:⒈原生民歌,如《朱色烈》《八雅铃》;⒉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⒊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⒋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⒌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10:00-10:30;4月19日(周一)10:00-10:3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蒙古族四胡,又称蒙古四弦琴,属拉弦类内弓乐器。蒙古四胡由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变而来。以说唱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蒙古族吸取奚琴的精华,创造出了极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蒙古四胡。现普遍流传于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及东北、华北等部分蒙古族居住区域。

蒙古四胡分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3种。四胡的最早形态是用于为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蒙古说唱艺术伴奏的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多用于自拉自唱。蒙古四胡曲调古朴、浑厚,具有宽广的音域、厚重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

为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是蒙古四胡传统的表演方式,说唱艺人是蒙古族四胡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如琶杰和毛依罕、孙良等民间艺人便是近代说唱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蒙古四胡艺术是蒙古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年,蒙古族四胡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10:30-11:30;4月18日(周日)10:30-11:00;4月19日(周一)10:30-11:00

活动地点:蒙古包(百年纪念广场内)

蒙医药学博采众长,集民族医药之精华,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西北、北京等地区。蒙古国、俄罗斯、美国也有分布。

蒙医蒙药源远流长。17世纪初藏医随藏传佛教传入,经几百年喇嘛医生不断发挥和临床研究,蒙医药逐渐脱离藏医自成体系。早期蒙医药仅限于寺庙喇嘛以及民间,私人收徒,自制药剂,走村(艾里)串户治病救人。

蒙医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根据药物的寒热两性,派生出8种药物性能,又发展成为药物的17种功能,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去克制疾病的20种基本性质。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鲜明。蒙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天然的药物制剂,神奇的临床疗效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医学价值。

年,蒙医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时间:4月17日(周六)9:50-10:10;4月18日(周日)上午10:30-11:30,下午15:30-17:00;4月19日(周一)上午10:30-11:30,中午11:30-13:00,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非遗传习坊(文华苑8A栋地下层)展览区

更多的精彩,一表全搜集!

快和你的小伙伴约起来吧!

还等什么呢?

4月17-19日,

和身边的好友们一起,

在南国北师和呼伦贝尔赴约吧~

图文资料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zf/7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