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清明,古时也叫寒食节、三月节。《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是我国唯一一个是节气的节日。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清明时节桐花始盛开;
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传统习俗
踏青: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探春、寻春,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此时踏青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植树插柳:清明时节也是植树插柳的好时机,柳在中国人心中辟邪保平安的功用。也有人认为清明时节是柳树发芽抽枝条之际,从节令上讲,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非常适合栽种树木。
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此习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效仿,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每当清明节来临,在外乡的人们不远万里回到故乡,在逝去亲人的坟头除去杂草,添一把新土,摆上祭祀的果品什物,郑重地拜一拜。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后来逐渐兴起的清明网上祭扫仪式,不仅为无法回乡祭扫的人们提供了平台,而且相对环保,深受人们喜爱。
饮食养生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深受世人的喜爱。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果:浙江南部一些地区此时会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叫鼠曲草、清明草)拌以糯米粉捣揉,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也有用艾叶等制成的清明果。
螺蛳: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END以上图片和文字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此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