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JournaloftheLinneanSociety(JCR1区,Zoology:11/)在线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均龙副研究员和詹子锋助理研究员主导,联合俄罗斯科学院国家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圣彼得堡大学、美国史密森学会环境研究中心8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与解剖学证据,首次澄清了传统认定的经济贝类砂海螂Myaarenaria为一个复合种,我国分布的种应为Myajaponica,并系统阐明了砂海螂的全球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历史。
砂海螂在我国俗称为大蚍、蚍蛤、蚬母,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双壳贝类,在欧洲、北美也被大规模养殖。由于该类群形态变异较大,且多地有化石存在,欧美学者普遍认为这个广布类群为单一种Myaarenaria。然而,从18世纪50年代起有亚洲学者提出质疑,西太平洋的种群应为另一种Myajaponica,争论一直持续,而未得到很好解决,而且对于其分布的范围、在太平洋的扩散时间和路径也并不清楚。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人员利用贝壳形态、多基因序列及精子超微结构,确认在中国海、日本海、俄罗斯远东海的砂海螂应为Myajaponica,并首次报道其已被引入到北美西岸,而Myaarenaria主要分布于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巴伦支海及地中海。Myajaponica在西太平洋独立进化,估算其与Myaarenaria的分化时间应该是在4.1–12.5百万年前的早上新世到晚中新世,该论断与化石证据非常吻合。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分布于加拿大和冰岛的截海螂Myatruncata虽然形态相近,但并非为同一种。
论文题目:Ataleoftwosoft-shellclams:anintegrativetaxonomicanalysisconfirmsMyajaponicaasavalidspeciesdistinctfromMyaarenaria(Bivalvia:Myidae)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