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一直是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构成,至今涌现出了电视剧《开天辟地》《中国》《觉醒年代》等,电影《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重要文本。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全党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全年度也有《》《红船》《望道》等影视剧出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作动员和部署时提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这些都为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研究提供了语境。在这种宏观语境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30期影视大讲堂举办“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全所在职研究人员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主持。以下为发言摘要。
经典的效力: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特质及意义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电影诞辰周年,革命与电影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源远流长。以影像手段书写党史的优秀影视作品丰富多彩,数量甚丰。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产生了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有其特质、启示和意义:首先,近年党史题材创作大都制作精、开掘深,表达时代思想和观念,体现出共性与特性结合的审美价值。作品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映寓深厚的文化自信,显现一种渐趋成熟的创作心态和文化生态。其次,以平视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实现美学和传播层面的在场性,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看、爱看。再次,《觉醒年代》等近期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制作精良,有实证感,注重写人,叙事大气,风格鲜明。这些成功的创作实践,使得多年以来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更具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溢出感和创新性,拓展了展现错综复杂历史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进行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研究,需要先对这一题材有一个界定。这个界定可以讨论,如果宽泛界定的话,比如革命题材,改革开放题材,能反映党的领导的光辉历史的题材都可纳入党史题材。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党史题材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不同,《觉醒年代》重点突出的是“觉醒”,建党是觉醒后的结果。其以这样的叙事选择深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思想文化逻辑,三种逻辑铸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剧中立足于思想和文化视角的叙事选择,能够让于生活在今天并对文化强国建设有着强烈诉求的年轻观众找到共鸣。该剧还以个体性叙事为主,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试图置换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以此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也让观众对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此外,该剧还以“电影化”的视听营造来提升自身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如其版画艺术的加入以及黑白画面的处理,多处还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接来进行视听叙事。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界定与创新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以来,讲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作品构成了主旋律影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的年,又有《觉醒时代》热播,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又一佳作。这部作品将时间追溯至年,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位的相识与不同的人生选择。其新颖的视角,宏观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人伦情感交织,展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党史与中国国史、军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为中国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们还需要对党史题材的影视剧做更准确的界定,避免选材的重复,而是从更宽广的视角表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几种叙述策略
吴涤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作为献礼片,以“建国”、“建党”、“建军”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是近些年来引人瞩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其在叙述策略方面,有如下几种特点。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生动诠释。《建国》从抗战胜利写到共和国成立,《建党》从辛亥革命写到中共诞生,建军则聚焦于南昌起义的前后。“建国三部曲”具有恢宏的气势和生动鲜活的内容,并在故事的讲述中,阐明了三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二、领袖、英雄形象与故事的传奇性。三部曲中均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以及已经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雄才大略和英勇无畏,是中国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人物刻画,又是基于真实与艺术相结合的传奇化语境之中。三、浪漫主义色彩。对真理的追寻,对革命的激情,对理想的九死而不悔,是三部曲在革命与历史的讲述中所共有的特征。比如,《建军大业》后半部的“三河坝阻击战”,便具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浪漫主义意境。《觉醒年代》的叙事和人物特色
李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恢弘的视野,全景展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社会变革的风起云涌,全剧呈现如下特色:首先,该剧以宏大的叙事和真实的细节共同构成波澜起伏的史诗。串联起全剧的情节大都是载入史册的历史大事件,堪称宏大叙事。但剧中细节上生动真实,不枯燥不浮夸,娓娓道来,气韵生动,大事件和小细节错落递进,如溪流汇集成江海,推动着情节波澜起伏。其次,影片塑造了丰满的人物群像。剧中人物众多,构成复杂,全剧围绕着新文化先驱重要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的活动,编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陈独秀的形象是个突破。第三,该剧影像语言精良诗意,干净典雅。很多段落都有着电影画面的质感,充满隐喻,且飘逸写意。这些影像语言和剧中人物身份、故事背景高度契合,增添了整部剧的魅力。党史题材电视剧的文本视点与人物书写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从年的《长征》,至年的《觉醒年代》,新世纪之后,以近代史为背景,围绕书写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一大批影视作品,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