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吃了煎堆后,雨天能神奇结束闽南人

哪里看白癜风最专业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制作时以稀粥代替凉水,百姓在吃煎堆后,雨天大多能神奇结束。

煎堆

  “呲啦啦”的油花在平底锅里跳跃,地瓜粉裹住馅料迫不及待地释放出焦香……童年放学时要是在家门口闻到这股香味,小孩儿的脚步都要比平时快三分。

  围着妈妈的灶台转一转,这种被闽南人称为“堆(de)”的美味差不多可以出锅了。趁热扒下一块放嘴里,唇齿间便有了焦、鲜、香的慰藉,蠢蠢而动的馋虫才能安分下来。

  

闽南人家日常小食

  所谓“堆”,其实是以地瓜粉或面粉为原料的一种家常小吃。闽南的巧妇在制作这道美食时,大多有自己的窍门。这其中最有趣的一种,便是以放凉的稀粥代替凉水,将地瓜粉拌成糊状。据说以这种办法制出的煎堆,能收获更粘稠、Q弹的口感。

  随后,往地瓜粉糊里和入自己喜欢的馅料,搅拌均匀即可。在闽南地区,海蛎是最受欢迎的配料,它能提供原汁原味的鲜香。海蛎以外,虾米、瘦肉丁都是锦上添花的选择。至于偏好荤素交融的,只消往浓糊里撒上一些切碎的蒜叶或葱叶,煎堆便有了点睛的翠绿,很能给视觉贡献额外的惊喜。

  待一碗糊准备停当,便可以在平底锅中抹上一层热油,“呲啦啦”地煎起来。在热油的催逼下,白色的地瓜粉糊变得几近透明,裹挟着一肚子丰富的馅料,咄咄逼人地释放焦香。这时候趁热咬上一口,煎堆外皮焦脆生香、内里软韧Q弹,仿佛能在齿牙间跳舞。

  地瓜粉以外,寻常的面粉也能制成煎堆,只不过在配料上略有区别。制作时,面粉只需以凉开水和开,揉制成团后加入白糖、擀成薄片油煎即可。这种类型的煎堆吃起来脆香十足,舌尖还有一丝甜津津的味道。

 

端午“补天”求雨停

  有趣的是,在闽南地区,这种不起眼的小吃还负有“补天”的重任。一般在端午节前,泉州地区便进入雨季,民间谓之“落粽汁”。因为雨水连绵好几日,民间传说此时的天穿了一个洞,需要及时补上。

  而软绵绵、黏糊糊的煎堆,在品貌上似可做补天之用。加上民间在端午这日煎堆后,雨天大多能神奇结束,故百姓们将端午煎堆的惯例传承下来,成为一种有趣的食俗。

  因为没有技术上的门槛,闽南煎堆很快获得普罗大众的欢迎。在霞浦三沙,当地便有煎堆的变种“闽南糊”——两者原材料极度相似,只是做法上略有差异。

  霞浦人制作“闽南糊”时,会将虾仁、海贝、瘦肉丁、香菇、笋干等熬出汤汁,随后将泡成糊状的地瓜粉拌入汤汁内,并以木棍搅拌。期间,巧妇会往锅边添入猪油,直到地瓜粉被煎煮成近乎透明的颜色。

  有意思的是,“闽南糊”的“闽南”二字,便来源于迁居霞浦的闽南渔民。可见“闽南糊”与煎堆之间,始终有不可割裂的渊源。

   参考文献:程伟兵《三沙闽南糊:嫁接的美味》

王婉芳《吃完“煎堆”补天“投堆”纪念屈原》

来源:闽南文化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yt/5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