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魏曙光赵窑遗址揭示邯郸五千年

讲座回顾|魏曙光:赵窑遗址——揭示邯郸五千年的历史脉络

邯郸市博物馆徐国栋整理

为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年4月12日上午,邯郸市博物馆特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部主任、武安赵窑遗址考古领队魏曙光副研究馆员做了题为《赵窑遗址:揭示邯郸五千年的历史脉络》的讲座,全面讲解了自年以来赵窑遗址的考古发现。

讲座纪要如下:

魏曙光副研究员开宗明义指出,武安赵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自年起,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启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近三年的田野考古,发现了北福地二期、后冈一期、庙底沟、大司空、龙山、先商、商代、西周、东周、汉代各时期文化遗存,考古学文化连续演进,几乎没有缺环,取得了重要成果。该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是研究冀南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的绝佳范例。

讲座内容分四个部分,分别是赵窑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赵窑遗址的发掘历史、赵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赵窑遗址的价值。

一、赵窑遗址地理位置与环境

赵窑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武安市城东北20公里,东距京广铁路11公里。四周群山起伏,河流纵横,中间为一盆地,赵窑遗址便位于盆地中央的台地上,东南有洺河,北有马会河,面积约万平方米。

从大的范围来看,赵窑遗址西边是被誉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东边是华北平原。太行山的东西两侧通过山间的河谷即太行八陉相连接。赵窑遗址正好位于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北口的交通要塞上。

二、赵窑遗址的发掘历史

赵窑遗址发现于年。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武安、永年两地的洺河中游地区进行调查发现赵窑遗址。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与原河北文化学院师生联合对武安赵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后冈一期文化上、下两期及商周等多期遗存,并清理商代墓葬22座,出土陶、铜、玉石等各类文物余件。

年,邯郸文物部门对武安赵窑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仰韶、先商及商周等多期遗存,清理商代墓葬55座。发掘的10号墓是河北省目前发现规格最高的商代墓葬。

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赵窑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至今仍在继续。

三、赵窑遗址的文化内涵

该部分是讲座的重点内容,全面概括了赵窑遗址考古工作中的各种发现,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在介绍赵窑遗址的文化内涵之前,魏曙光对邯郸地区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了回顾和归纳,并总结了磁山文化→北福地二期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大司空文化→台口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的发展序列。对于邯郸的夏商周时期,魏曙光则总结了下七垣文化→商文化→西周文化→三晋文化的发展脉络。

北福地二期文化位于赵窑遗址的东北部区域,该文化属于仰韶文化初期阶段,距今—6年。目前已发现七座该时期的半地穴房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门道多南向。部分房址内或周边发现有墓葬,为邯郸地区北福地二期文化墓葬的首次发现。遗址中还发现有该时期的陶窑,窑床边上的环形火道为史前陶窑的早期形态。遗址中出土的石磨棒、小口瓶、陶支脚等遗物具有磁山文化传承的特点,又有许多不同。其中一件深腹小底罐可能与乐器鼓相关,这既是史前社会生活面貌的反映,也是早期礼乐雏形的体现。

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居址遗迹

小口瓶

陶支脚

深腹小底罐

石磨棒

后冈一期文化位于赵窑遗址南部偏东区域。遗址中发掘的环壕遗迹为河北省首次发现的后冈一期文化环壕遗迹。遗址中出土的网纹彩陶片和市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赵窑遗址出土的人面石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网纹彩陶片

人面石雕

赵窑遗址的庙底沟文化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其中陶釜、陶尖底瓶和彩陶器很有特色。彩陶多饰于陶盆上,以黑彩为主,部分彩陶施有白色陶衣,形成类似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风格。遗址中还发现有陶海贝。这种陶海贝的发现表明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在赵窑一带已经有成熟的交易活动。另外,这种陶海贝的原型为印度洋所产的一种海贝,在我国东部沿海并不出产,这表明在庙底沟文化时代,已经有东西方的交流,陶海贝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佐证。庙底沟文化中的房屋遗迹较具特色,其中F1房址为一个带有门厅、前室、后室和厨房的房屋遗迹,前室二层台上有密集的立柱柱孔,二层台内侧壁面也有密集的横向柱洞。

庙底沟文化彩陶盆

白底黑花陶片

最早的陶海贝

庙底沟文化的F1房址

大司空文化位于赵窑遗址的南部区域。遗址中出土有一些该时期的陶片和陶器残件,有带有竖线纹的彩陶片和带有附加堆纹的陶片,具有时代特点。

台口一期文化属于龙山早期,位于赵窑遗址的西部区域。遗址中出土有该时期的一些陶片,如绳纹折肩罐、侈口罐、敛口钵等。

下七垣文化分布于赵窑遗址的南部区域。该时期的出土遗物主要是陶鬲,具有先商文化漳河型的特点。

商文化位于赵窑遗址东南部大片区域。这里不仅发现了商代的环壕遗迹,也发现了商代的水道遗迹。遗址中还发现有商代的房屋遗迹,房址排列有序。在房屋遗迹中还发现了商代的热循环系统,这种通过规划好热传导通道的形式来达到加热保温的房屋结构,具有科学环保的特性,反映了商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当时的技术手段,以及当时人们面对自然环境变化所展现的社会生活面貌。遗址中出土的商代遗物有凤鸟首骨笄、卜甲、磨光黑陶片、原始青瓷等。居址中出土的文物以陶鬲居多。卜甲和原始青瓷的出土表明该遗址是一处等级很高的遗址区。墓葬中出土一件带“箭头”的铜戈与遗址中出土的同样带“箭头”的陶片,以及年出土的带“箭头”标记的铜爵,揭示了在商代赵窑这片区域属于一个以“箭头”为族徽的部族。遗址区大片的分布面积、整齐有序的居址和墓地、高等级墓葬、卜甲、殉人等现象,显示该遗址具有地方都邑性质。由此也可以推测,赵窑遗址有可能是商代邯郸的中心区域。

商代的水道遗迹

房屋遗迹中的热循环系统

凤鸟首骨笄

卜甲

箭头形族徽

战国文化区位于赵窑遗址的东部南北片区。该时期的遗存最具特点的就是排列有序的花土坑。这些花土坑内出土有铜镞,也有秦半两钱币,还有赵文化的陶器残片。花土坑的周边还残存有几处用石块垒砌的地面遗迹。结合这些遗迹现象可以推测,这些花土坑和地面石墙应该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这些军事防御实施可能与战国末期的秦赵战争有关。

四、赵窑遗址的价值

从考古发掘来看,赵窑遗址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首先,赵窑遗址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交通的咽喉位置,是连接太行山两翼的关键节点,连接了晋中、晋东南和冀中豫北地区。这样的位置特点,使得它在和平时期是文化交流的中枢,在战争时期则是战略要地。

其次,赵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从仰韶文化初期到汉代,文化序列几乎没有缺环,尤其是有完整的仰韶时期文化序列和商系文化序列。赵窑遗址存续了邯郸地区这两个时期文化演进的历史画卷。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战争遗存,再现了秦赵战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商代是赵窑遗址最为鼎盛的时期。赵窑遗址也是河北商代最高等级的聚落之一,是邯郸地区中商时期最高等级的聚落遗址。

赵窑遗址年、年连续两年获得河北省六大考古新发现,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进展项目。

最后,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魏曙光主任逐一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赵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改变之前的认知。邯郸的悠久历史也会因赵窑遗址的考古工作更加丰富。

(讲座纪要内容经魏曙光副研究馆员审定)

魏曙光

现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华夏考古》《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发表考古简报和学术论文多篇。承担《河北肃宁后白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END

来源:邯郸文旅综合整理自邯郸市博物馆

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电话联系

编辑/王洁初审/胡世阳终审/董敬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sz/12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