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原市区汾河西岸的山西博物院,山西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藏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十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件。著名的有鸟尊、候马盟书、司马金龙墓漆器等。当然,里面陈设的不同时期的黄色“硬通货”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洪武金锭”,年10月,太原黄陵村明晋王墓出土。重克,成色95。锭面镌刻“潞洲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粮赤金五十两五钱重提调官史冯瑀,司吏李朝鋌,库子王士成,长史司监销司吏马九思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日进颜验银匠阎思中,煎辟银匠赵公敏”。这枚金锭的出土填补了中国以往黄金无大锭的空白。同时这枚金锭也是明朝税斌制度的“金”证吧。
这是同时出土的另一枚,与上一枚成色相同,克,上面有“五十两”的字样。五十两如果按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克,可见明朝的一克相当于现在的0.76克左右。而在明朝,一贯钱大约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大约一两黄金,这五十两黄金也就是五百贯钱,有句形容有钱人的话叫“家财万贯”,看来这枚金锭也就是贯铜钱,家财万贯的有20枚这样的“金圪瘩”。明朝也是我国工农业最为发达的封建王朝,一定程度上,这么大的金锭也是国力的体现。
博物馆的介绍——唐代金铤,年出土于山西平鲁县。这五件唐代金铤,都刻有文字,对金铤的形制,以及对金铤的鲜明的货币性作出了直观的说明。
在《太原道》上找到一篇关于这批金铤出土发现的报道,从金铤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批金铤是唐“乾元元年”(公元年)唐肃宗时期产物,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而平鲁地区又是安史之乱的地点之一。因此这批金鋌又与安史之乱有关。这批全金铤共77件,.04克,成色95——96。而发现人也得到了奖励,所在地则得到了一辆拖拉机,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汉代金饼。年太原南郊东太堡西汉墓中出土。形制圆饼状,共五枚。重量分别为克、克、克、克、克。金饼背面内凹,其中4枚有字,可以辨识的有“二”、“吉”、“五”、“令止”等等。每枚重量约西汉的一斤()克。五枚金饼,原装在同墓出土的铜质“代食官糟锤”器内,可知是西汉初年王府中的遗物。而鲜为人知的是“东太堡遗址”还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贴金贝币,侯马出土。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币,最初是天然海贝,后来又出现了石贝和铜贝。在当时,5贝为一索,十贝为一朋,索和朋应该都是货币单位。而贝也成了后来造字时与经济有关的字常用部首。而这些贴金贝币,应该是货币中的王牌,估计也属王公贵族专用。眼前这种贴金贝币,又是不是“金玉其外”的由来呢,毕竟“金玉其外”也不过如此嘛。而这几种各个时期最高等级的“硬通货”,从东周到明朝,时间跨度余年,展现的不仅是我国的币制史,也是计量史。而图中实物,历经几百年到几千年,依旧本色不放,金光灿烂,真是应验了“是金子就会发光”那句“名言”了。(本文只发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