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秆搭角楼花丝镶嵌技艺这些非遗亮

“非遗”亮相第五届三亚国际文博会05:03来自三亚发布

在第五届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三亚国际文博会”)的展会上,汇聚了来自国内20余省市组团参展,纷纷带来了当地引以为傲的文化精品,其中展出了许多国内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让市民游客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01

最细直径仅1毫米

近8万节高粱秆搭角楼

精雕细琢的黄鹤楼,古香古韵的故宫角楼,庄重又不失玲珑的飞云楼……在三亚国际文博会河北展区中摆放着扎刻技师徐健的作品,在他的手中,一个个用高粱秸秆为原料,采用了秸秆扎刻技艺搭建而成的古建筑模型惟妙惟肖。

秸秆扎刻技艺做的故宫角楼。记者沙晓峰摄

“这个故宫的角楼用了1万多根高粱秆,粗细长短不一共有近8万节。”秸秆扎刻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健是秸秆扎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三亚国际文博会展出的是一个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60厘米的故宫角楼作品,该作品分为底座和2层的楼体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细节部分用竹签和部分开槽完成搭建,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

“这里最细的高粱秆直径只有1毫米,最粗的13毫米,最小的一节只有两三毫米。”徐健介绍道,制作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前期的设计部分。“高粱秆是天然的材料,不同的粗细比例要搭配得当,将比例设计好才能开始制作。”徐健说,这件故宫角楼作品需要近2年的时间完成。

02

花丝镶嵌技艺亮相

0.1毫米细丝“拉”成香炉

“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是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形象描述,花丝镶嵌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福良带着自己最得意的3个作品参加了三亚国际文博会。

市民在现场拍摄花丝镶嵌技艺做成的壶、如意和香炉。记者沙晓峰摄

制作工艺最复杂的当属一个用克黄金制作的“錾云龙纹执壶”。“这是用10厘米长的篆刻工具,在黄金面上画最小0.5毫米的龙鳞,看上去栩栩如生。”马福良从17岁开始学习花丝镶嵌,花丝镶嵌将淬炼后的金银原料运用锤子、钳子、剪子、镊子制作成需要的花丝原料形状后,再相互编织而成空当均匀、疏密一致的珠宝粗坯,接着再将金丝堆垒成镂空状的立体感的装饰,最后再镶嵌上华贵的宝石。

花丝拉制的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孔比头发丝还要细。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当天展出的香炉也采用了拉丝的技艺,再加上卡克图和篆刻的工艺,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出来。

03

6年研发海南黎陶创新

非遗文化生活化更“年轻”

一个杯子如何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教师研究6年的时间,在三亚国际文博会上,“南海贝瓷”陶瓷杯亮相场馆,受到许多参展人员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sz/11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