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贝rdquo受冷落的小

常常有文博爱好者说:“这是我第N次来南越王墓参观了,每次都有新发现。”是的,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当中,有太多值得细细寻找的亮点,小编跟大家分享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常被人们忽略的玻璃贝。

南越王是身穿丝缕玉衣下葬的,而在丝缕玉衣之上,胸腹处还覆盖着一件由多种珠饰穿缀而成的短上衣,称为珠襦。玻璃贝就是这件珠襦的组饰之一,一共出土70件,与花形金泡、银泡等组合成菱形的图案,缝缀在丝织物上,出土时珠襦织物已经朽烂,饰物散落在玉衣玉片上。

南越王的珠襦饰件

玻璃贝形状仿海贝形,呈浅蓝色,使用模铸法制成,长约1.4~1.5厘米,宽约0.9~1.1厘米,正面当中有纵向凹沟,沟底钻有两个小孔,用于穿系丝线,沟旁两侧有横向的排齿状线纹,底部磨平方便贴合织物表面。从外观上看,它们像真的小贝壳,或者像陶制的,让人意外的是它们的材质是玻璃,与墓中出土的蓝色平板玻璃同属于铅钡玻璃系统,与西方的钙钠玻璃系统不同,应为自制玻璃。

南越王的珠襦复原想象图

玻璃主要是由硅石、碱、石灰及其他原料经过适当的调配,高温熔解制成,中国的原始玻璃出现于西周时期,在青瓷烧造和青铜冶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期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一带,到战国之后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向南至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均有出土,尤以两广地区较为集中。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玻璃制品数量不少,有来自海外的舶来品,也有国产自制,大多为珠饰,而仿贝形的玻璃制品仅见于南越王墓一例。

南越王珠襦中的玻璃贝(正反面)

玻璃贝的使用究竟有何用意,这得从贝的渊源聊起。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处于母系社会阶段,源于对女性生殖崇拜,海贝也成为了当时的重要饰品,在当时社会中具备了公认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的物物交换迫切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交换媒介,海贝由于其价值为社会所认可,同时方便携带和计数,成为具有货币性质的一般等价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常有海贝出土,可见海贝应已成为当时社会的财富象征。

天然贝史前时期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范围扩大,天然贝不足以满足交换需求,因此开始出现各种仿制贝,如石贝、骨贝、陶贝、角贝、铜币等,贝币成为真正货币,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出现,贝币退出流通市场。但仿制贝仍然存在于社会中,成为寓意财富的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单独作为配饰品,也有作为器物装饰件,如战国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村出土的一件漆木勺,勺的外壁与柄嵌有包金贝作为装饰。

石贝商周时期骨贝商周时期角贝春秋时期包金铜贝春秋

南越王的珠襦以玻璃贝作为装饰珠饰之一,也应是取其财富寓意。但相对于仿制贝来说,以玻璃为材质的十分少见,相对于玻璃制品来说,贝形也十分少见,这显然是南越王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巧思。

编辑:霍雨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5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