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成军谈谈川人为何自古以来就是兵马

抗日八年,川军的牺牲相当大,抗日卫国之功,功不可没……——《李宗仁回忆录》。

不单独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实,自古以来,四川就是华夏民族的底牌。在秦统一六国的战役中,秦国将对手消耗殆尽后,发起致命一击,这都是得益于四川源源不断的补给。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饮马长江,四川坚守了几十年,甚至在南宋朝廷投降以后,仍然拼死抗争了几十年。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他死以后,部将继续坚持留守,和四川人民一起,与清军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武装斗争,直至弹尽粮绝。

抗日战争中,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日军没有攻入四川,但是四川人民负担了亿的军费,一省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抗日战场上每五个中国士兵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川军抗日也一度成为佳话,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重要地区沦陷后,四川承担了整个抗战绝大多数的物资供应保障了抗战的继续。自此便有了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川人在国难当头时总能挺身而出,成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呢?

经济:民食稻鱼,忘凶年忧

1.远离战争的世外桃源

四川盆地有着极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河道密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秦国攻占下巴蜀两国后,派了李冰父子去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既除水害,又利农业。再加上历代王朝更迭,巴蜀地区则远离主要战场,其他地区狼烟四起,而四川则得以休养生息。所以到了唐朝时期,巴蜀地区取代了关中平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天府之国。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写道: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革。至于本朝,侈繁巨丽,遂甲于天下。

2.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汉书·地理志》称其为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焚憧,西近邓、节马旎牛。民食稻鱼,亡凶年优。《三国志·蜀志》载诸葛亮语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长期以来,百姓几乎没有遭受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四川可以称得上是西南地区的鱼米之乡,这种优越的物质条件,是四川自古以来成为兵马仓的根本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期以来优越的物质条件,自然能够在其他地区兵戈四起的时期,为前线输送兵员及粮草。

地理: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1.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

四川雄据长江上游,四面环山,关隘又极为险峻,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之地,历史上曾多次形成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故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但是这并不是说四川本地长处于纷乱的状态,而是在历次的统一战争中,四川总是成为最后才能被收服的地区。整个四川从地理上讲是一个较封闭完整的地域。历史上北方政权一统中国,多数都先占据巴蜀,然后顺江而下,进取荆襄,兵临江东,而后大业可成。历史上秦灭楚、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先取四川,撤其屏障,然后南国政权顺势而定。

四川作为一个兵精粮广、地势险要的地方,在国家遭遇外敌入侵的时候,又往往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最后屏障之一。

2.从宋元之战看川人的战斗力

以蒙古南宋之战为例,四川是宋蒙战争最早爆发的战场,但却是抗蒙时间最持久,也是抗蒙斗志最坚决、抵抗最顽强、被征服最迟的战场。

南宋时四川北部以秦岭与蒙古为界,即使丢失秦岭后,还有大巴山、米仓山为北部屏障。四川东部以巫山和三峡与荆湖为邻,三峡不仅谷深水急,还有众多浅滩和暗礁,为蜀楚天然鸿沟。四川南部为众多蛮夷部落,经大娄山与云贵高原相接。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皆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复杂的地形极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

宋军构筑的山城防御体系就充分利用了四川的地形地貌,针对蒙古骑兵的特点,在形势险绝的山上建立城寨,使蒙古骑兵难以发挥其在平原地区作战的优势,使抵抗蒙军和持久坚守变成了可能。蒙古对四川的进攻每每受制于地形,蒙哥大汗也崩段于钓鱼城下,钓鱼城也被世人称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最终迫使蒙古改变灭宋战略,在宋廷投降三年后四川才一被最终平定。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必当年的蒙哥大汗临终之际也会有如此感叹,四川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四川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而且理想的根据地,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四川能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日前线源源不断的提供士兵和给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从此以后,川军威震天下,无川不成军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共识。

文化: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1.璀璨的三星堆文化

由于秦代以前的史料记载十分贫乏,以及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的椎髻左枉,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记述影响,给人造成了古代四川文化在秦统一之前异常蛮荒落,这在三星堆被发现以前,几乎是一种共识,近年来,三星堆有了重大的考古新发现,随着上千件造型怪异、美妙绝伦的青铜人头像、面具、青铜礼器及玉石器、金器、象牙以及数千枚海贝的出土,学术界猛然间便改变了过去对殷商时期四川古代文明进程的陈旧认识,充分注意到了三星堆文化所代表的古代四川独特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所蕴含的重大文化意义。

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这不仅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而且也昭示了古代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这种类型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文化,不但与中原文化有强烈的差异,而且与古代两河文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相当接近,显得无比怪诞诡异,充满了神秘气息和无比丰富的、浪漫的艺术想象力。这说明:三星堆文化无疑是与中原夏商王朝平行发展的另一个文明中心。而且,这个中心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另一个源头。因此,李学勤先生说: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2.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

到汉文帝以后,古代四川文化又勃然而兴,人文蔚然。唐人卢求总结说:自汉兴至哀,平……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玺书束帛,交聘于梁益之地矣。虽鲁之沫靡,齐之积下,未足多也。当时,在文学领域内,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相继而出,宛如三颗巨星,辉映汉赋的世界,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特别是司马相如,更是表仪一代的人物。他所创立的汉赋,不仅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为中国的文学园地提供了新的品种,而且真正开始了对自然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视野由社会生活向外部自然环境的拓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性和坐标性的。

3.巍峨的唐宋气象

随着陈子昂首先在唐代诗坛崭露头角,古代四川文化第二个高峰的帷幕揭开了。继陈子昂之后,李白出,蜚声诗坛。陈子昂上遏初唐间的齐梁诗风,下开盛唐雄浑浪漫的诗潮,李白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典范!这一次文化高峰,始自中唐,跨历五代,贯通北宋,历时四百余年,比历时两汉的第一个高峰更显得声势浩大,波澜壮阔!

大宋之后,蜀中人才之盛,与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三苏并出,而四蜀之文章被于海内。自此而后,四川籍晓有名气的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多如繁星。宋高宗赵构对此也感叹不已:蜀人多能文。

之所以会有这许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人士子,这肯定与四川人浪漫的、感性的总体性格有关,这种总体性格恰恰是孕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必不可少的土壤。

4.川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如果对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体载的嬗变与四川古代文学成就进行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古代四川文学之荤然可观者,只是集中体现在汉赋、唐诗、宋词上,而在元曲和明清小说这两个领域,四川作家则毫无成就可言。这种情况无疑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古代四川文化只擅长于结构散漫的,抒情性的文学体裁,而拙于结构谨严的,虚构性的叙事文学体裁,因此,只有在辞赋和诗歌盛行的时代,古代四川文学才有可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来。

究其原因,可以认为:从文化的内在性结构上看,古代四川文化不同于古代中原文化。古代中原文化是伦理性的,其灵魂是儒学;古代四川文化是情感性的,其灵魂是艺术。

通过对四川文化源远流长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浪漫的,充满家国情怀的川人群像,这样一种情怀,自然也使得川人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能够前仆后继的挺身而出,甘愿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心甘情愿的奉献和牺牲。

总结

总得说来,川人自古以来就能成为兵马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现象的形成可以从富庶的经济、险峻的地理、浪漫的文化三个方面得到解释,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缘故,也决定了过去的川人、现在的川人以及将来的川人,都会是中华民族的坚定和可靠的兵马仓。

参考文献:

1.《论古代四川文化的兴衰》杨倩描

2.《宋蒙_元_战争时期四川军事地理初步研究》赵尔阳

3.《巴蜀历史记忆的类型及其解读》陈世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beia.com/hbfb/11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