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向心力·享书第9篇
《地球小孩的天气书》,6册——
《天气说》《大风吹》《下雨了》《雷电颂》《辨雾霾》《历寒暑》,国家和上海的气象部门支持出版,+个气象科学知识点,12个动手实验,是套硬核气象科普书。
作者:黄卫著
(云上气象策划)
沈利绘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
有趣的是,这家国内知名译著出版社推出的书,是套实打实的原创童书,其中的中国元素,让人欣喜,让我把公号的第一次科普书分享,交托给它,而且还有些迫不及待(虽然我都翻看了,但海贝才随手好奇翻了几下)。
1中国元素我稍微整理了下书中的中国元素:讲季节,有冬神司寒和火神祝融的较量;讲气候,有如今已成大IP的“二十四节气”;讲天气预报,有甲骨文中的占卜;讲彩虹,有孙思恭的设想、沈括的《梦溪笔谈》;讲风,有中国的季风、雅丹地形、“风”字的演变、火烧赤壁、风筝、张衡的“相风铜乌”;讲雨,有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故事、鲁班夫妇的雨伞发明传说,有谷雨、江南的梅雨、四川盆地的地形雨、乐山大佛的哭泣,有罗伞、油纸伞、蓑衣,有杜甫的《春夜喜雨》、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讲雷电、讲雾霾、讲寒暑,亦如是。不止行文,其实关于天气主题,选择围绕“风”“雨”“雷电”“雾霾”“寒暑”分类目展开,本身就是一种本土化。查了下DK的《DK探索气象万千》,它的目录是下图这样的,和《地球孩子的天气书》完全不同套路,云友们可以一窥差别。中国的神话传说、农谚俗语、诗歌词曲、发明创造、独特地形和气候……原创书,很多中国元素不需要刻意嵌入(更别提这套书是有意识地放一只眼睛在“中国智慧”上),可能就已经流淌在作者笔端,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真的是DK等等引进书无法比拟的。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普书,却是有地区差异的。像天气书,引进版可能更多提及的是“飓风”,而孩子们生活中听闻的,常是“台风”。像动物书,前段时间给海贝读北美动物小说家西顿的《西顿动物记》(配有日本动物学家今泉吉晴的解说),脱不开的是北美和日本特有的动物、风土,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个中国解说版本,该有多好。像手工书,上次想看看有没暑假孩子好操作的食物制作,看到DK有本《美食出自我的手》,一看,却都是关于沙拉、披萨、面包……虽同在一个地球,却是有各种各样地理、人文方面的不同。不同,于是需要本土的讲述和诠释,需要原创书,来回应孩子们某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和疑问。其实即使同一个国家,也是大有差异,尤其是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像之前很热的哪本二十四节气书来着,就更对应北方,像我们南方的孩子阅读,就有些不在同一节奏。也许只有童书繁荣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细分领域的应有尽有吧。只是原创童书的繁荣,实在是个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正因如此,以前挑绘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引进版更有品质保障,而现在,却是越来越想挖掘那些用心制作的原创图书(可能跟现在原创童书质量开始提高也有关系吧)。希望读者的正向反馈和购书支持,可以给走原创路线的作者、编辑们多些勇气。值得称道的是,这套书也并不排斥其他元素,书里有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北美的土拨鼠日、爱斯基摩人的极光想象、维京人的雷神之锤、玛雅人的神话、诺亚方舟典故,有哈利波特、冰雪奇缘、《绿野仙踪》、《雨中曲》……这样既有中国心,又不缺世界眼的书,我真的很喜欢。2硬核科普如果本土元素是加分,那么基本分的高低,则是看科普是否硬核了。这套书的表现怎样呢?我看着还可以。内容全面。虽说是绘本,却是大知识含量的绘本。全套6册,每册约60页,字不大,每页有个两三段。累积起来,据官方说有多条气象科学知识,70多条艺术人文知识,25项全球气象事件,17项灾害预警自救知识。我对比了下成人读物《气象学与生活》以及上文提到的《DK探索气象万千》目录,发现确实是几乎每个条目都有提到。由此我估摸着关于气象学的点点滴滴,作者都考虑了。云友们可以结合图书目录自行判断下。深入浅出。比如《大风吹》中:由海浪、风吹落叶、风声、风吹云动等等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出风,吸引孩子探索风的秘密。讲“伯努利定律”这个陌生的科学知识(反正我是第一次听说,指伯努利发现的“流动的物体在由宽进入窄的通道时,速度加快,压力变小”这一现象),举的例子是“如果门开了一条小缝,那从缝中吹出来的风一下子会增强许多”,还配备了一个有趣的动手实验。配有实验。专门开辟“身边的实验室”栏目,1册2个实验,共12个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制作矿泉水瓶水龙头、观察水槽下水水流旋转方向、做云、下雨、制作雨量器等等。每个实验还可以扫码看视频。视频还意外地接地气,或者说有些家常。(其中一个实验)
(视频截图)
3艺术之心不同于常见科普书配图的实景照片+电脑制作,这套书大胆采用了+幅纯手绘水彩画作。这些画整体画风和中国的水墨画、莫奈的印象画有些像。这样的画和科普是个怎样的组合?官方称它是“艺术心+科学脑”。效果如何?是哗众取宠还是另一种风格?我觉着基本是成功的,无论是表现力还是诠释力。偶有几处有点感觉传达了意境却没有清晰传达出意思,但想想,在其他风格的科普书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有少量实景照片。这同样反而让我有些放心,觉得作者不会因为简单追求形式的统一而忽略科普书中图的解释说明功能。看到行文中几句很美的表述,一并记在此:“海面的波浪可能是风的裙摆。”“云是风口袋里的棉花糖。”4用心小点子从前面提及的选题、行文、绘图、实验,已经可以一窥制作的用心。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不少小点子:比如目录的设计有一些思维导图意识。比如每本书夹着一张童画,是从征集的多张画作中选出来的。海贝翻书时就兴致勃勃地给向我展示了她发现的这6张画,念了背后的文本。(海贝摆的图,说是一朵花)
比方推荐语,一般图书都是每册一样的,精选两三条印在封页或封底,但它偏偏不一样,于是单单推荐语,就有近20条。都是大佬或名人哦。很好奇图书背后的故事,可惜没看到编辑或作者手记。从成品、宣传(当年有走进书展、走进学校等等活动)来看,出版方应该是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吧。关于这套书,我就聊这些吧。云友们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哈。另外顺提下气象博物馆,不少城市应该都有,杭州的在凤凰山脚一个旮旯里(别看现在那一带都是破旧房屋,南宋时期可是皇城核心,展厅一开始就有张图讲这个呢),不是很好,但也有些东西,杭州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
END长按